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百科 > 第一届奥运会奖牌(13块冬奥奖牌 起始于一个捐钱搭起的跳台)

第一届奥运会奖牌(13块冬奥奖牌 起始于一个捐钱搭起的跳台)

更新时间:2022-10-12 18:40:03

第一届奥运会奖牌(13块冬奥奖牌 起始于一个捐钱搭起的跳台)

运动员水池跳台训练。资料图

第一届奥运会奖牌(13块冬奥奖牌 起始于一个捐钱搭起的跳台)

当年简陋的脚手架跳台。资料图

第一届奥运会奖牌(13块冬奥奖牌 起始于一个捐钱搭起的跳台)

废弃的跳台,记录了一段传奇的历史。本报记者 杨靖岫 摄 四战冬奥,徐梦桃终圆冠军梦。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记者 黄 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

辽宁体育人始终默默践行着总书记的要求。从捐钱也要建跳台,到徐囡囡冬奥会奖牌零的突破、韩晓鹏都灵冬奥会勇夺金牌,再到四战冬奥的徐梦桃终于圆梦,几代辽宁体育人的接力传承,正是对中华体育精神最好的诠释。

沈阳市皇姑区陵东街121巷11号,辽宁省残疾人联合会办公楼。楼从正面看挺平常,可走到后面,会看到一个长长的大斜坡,从房顶一直延伸到几十米以外,尽头是3个类似石舫船头的造型。

每一个路过的人都会对这个奇怪的建筑问上一句。残联的工作人员也解释不清,只能含混地说:这里是沈阳体育学院旧址,应该是一个啥运动项目的跑道吧。他们并不知道,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座泳池时,运动员以几十公里的时速从“房顶”滑下、起跳,然后落到他们每天上下班停车的地方。

沈阳体育学院院史记录,这座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水池跳台1995年11月23日动工,1997年初建成。33米,当时是亚洲最高的空中技巧夏训设施。它见证了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的太多风雨,13枚奥运奖牌,与这座水池跳台紧密相连,与运动员夏训日子里一次次助滑、起跳、腾空、翻转、入水的反复摔打相伴。

1993年的脚手架跳台

“这是什么,这能行吗?”

1991年,沈阳体育学院(以下简称“沈体”)转身向冰雪,一切从零开始,组建了自己的滑雪队伍。改革,伴随阵痛进行。人们脑海中写着大大的问号,阵痛中选择的这条冰雪运动之路,会带来什么呢?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关键在提升空中动作难度和质量。直接雪上“开难度”,安全没有保障,寻找一种安全的夏季训练方法是当务之急,水池跳台训练正好能满足要求。

时任沈体竞技体校校长的郭亦农说:“国外运动员一年进行10个月的跳台训练,提高动作难度必须由水池跳台夏训过渡。”

郭亦农找到当时的院长韦迪,说如果没有水池跳台,中国运动员无法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韦迪回答:“我们是不谋而合啊。”

开工时,郭亦农给施工队讲话,建跳台要保证绝对安全,在这里训练的孩子,是各个家庭的宝贝疙瘩,也是这个项目的宝贝疙瘩,每个螺丝都要检查,一个也不准放过。

1993年4月,沈体老校区露天游泳池深水区的西面,一座脚手架正在搭建。体院的教练陈洪斌天天路过,心里合计,这地方要盖房子吗?后来架子上开始铺设板子,又听人说,这是搞滑雪运动用。等台子搭好了,天气乍暖还寒,游泳池还没放水,在池壁上固定钢丝,拉起一张帆布大网,里面堆满海绵块。围挡的标语上八个大字:顽强拼搏,冲向奥运。

陈洪斌远远看到有运动员从架顶滑下,飞起来翻着空翻,落到装满海绵块的网里,靠队友帮忙很费劲地被拽出来。陈洪斌说:“我那时从没见过滑雪,心想这就是滑雪训练吗?更是做梦也想不到,一年之后,我的人生就要与它结缘,成为空中技巧队的教练。”

到了夏天,游泳课正常教学不能耽误,时间排好,游泳课下课,空中技巧队开始训练。泳池边围着不少人,大家像看西洋景似的,“这是什么,这能行吗?”

按照沈体的“官方数据”,脚手架跳台高24米。1993年入队的徐囡囡最深刻的记忆,不是初登高台那种“挺恐怖的”感觉,而是每天训练开始前,从台子起滑点开始,往下滑材料上打肥皂,一直打到台头,增加滑度。肥皂渣崩得满身满脸满嘴,顾不上洗一把,队友就开始跳台。徐囡囡赶紧准备摄像,时不时往泳池中间抛根绳子,把落水的队友拽出水池。

脚手架跳台建成后,改变了队伍跳台训练时间不足的局面。运动员可以大胆练习一周、两周动作,从量的积累开始出现了质的飞跃,一天一个变化。郭亦农认为,脚手架跳台搭好,运动员全天候训练,是沈阳体育学院队在该项目上做到全国领先的开始。竞争中促发展,在领导重视、科研力量强、教学能力突出、训练条件相对较好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沈体一跃成为中国空中技巧项目的核心队伍。

陈洪斌对当时的训练情景记忆犹新,他说:“徐囡囡这个孩子真是刻苦,别人中午吃饭,食堂正对着游泳池,大家都能看见,她还在一遍一遍,爬上,跳下。”

水池跳台训练一直持续到10月份,运动员穿着普通的滑雪服,身体从里到外湿透,食堂工作人员熬好姜糖水,放在游泳池边上,运动员从水里出来,喝几口,再继续。

天冷了,队员转训日本。长野县白马村的水池跳台建在山腰,10月中下旬的气温更低。那时候没有气泡设备,早晨水面结了一层薄冰。徐囡囡的第一跳砸在水里,冰碴儿像针扎在身上。雪鞋透水,双脚冰凉,运动员带好暖壶,隔一会往鞋里灌点水热乎热乎。

长野县滑雪协会接待了一批又一批不同项目的中国冰雪队伍,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的故事口口相传。中国队日训课达5次之多,水池结冰,日本队已停止训练,中国教练带领队员破冰继续,这一行为让日方人员大吃一惊,并对中国人的拼搏精神深深佩服。

“运动员很辛苦,但是为项目、为国家、为自己的梦想,他们敢于吃苦。” 陈洪斌顿了顿说,想干成一件事情,背后不吃辛苦哪行。一次在长白山训练,雪下得特别大,站在助滑坡顶上看不见跳台,陈洪斌说今天每人“滑十五趟着陆坡”。看队员们行动犹豫,陈洪斌二话不说,踩上雪板就滑下去了。队员们面面相觑:陈老师不是不会滑雪吗?那还有什么可说的,滑!

陈洪斌是偷摸练会的滑雪。训练结束,让队员先回去,然后自己爬上,滑下,一趟一趟反复。这是陈洪斌一以贯之的执教方式,“教练员要和运动员同甘共苦,人心比自心,他苦的时候,你要跟着苦。”

1994年,中日首届自由式滑雪水池空中技巧友谊赛利用脚手架跳台举行,日本队教练横山岳男和陈洪斌成了朋友。前段时间,横山岳男给陈洪斌发来照片,留言写道:“二十几年前,难忘的记忆,好怀念。”

照片里脚手架跳台是显眼的背景。陈洪斌回复横山岳男,对中国空中技巧项目来说,这座简陋的脚手架跳台,是一座高耸的里程碑。

搭建简易跳台的想法确实大胆,做法着实艰难。当事人事后总结,感慨更深。后来担任沈体院长的张贵敏说:“成绩是干出来的,有为才有位。”曾任沈体党委书记的王钰清说:“是冒险,更是契机。是创举,更是觉醒。”

1995年的水池跳台

“老伴儿再去替我捐50元”

随着水平的提升,脚手架跳台难以满足训练需要。可是,当修建一座正规水池跳台的计划在1995年摆在沈体领导班子面前时,哪怕付出的代价是一块长满野草的足球场地,也足以引发一场争议。

破坏一个足球场,修一个充满未知数的水池跳台,怎么下决心?韦迪投下关键一票。对沈体的发展,对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的发展,甚至对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票。

回看1995年,建台决心难下,与预算有关。钱从哪里来?国家体委的拨款、联办单位的赞助加在一起还有不小的缺口。学院党委及时通报情况,发出捐款倡议书。

李一黎是沈体第一任教务长,曾经主持全面教学工作。当时他已退休,因病卧床,老伴儿领工资回来,说:“学校盖什么跳台,我捐了50元钱,替你也捐了50元钱。”

李一黎问:“干啥用啊?”

老伴儿回答:“说是冲奥运冠军!”

李一黎马上说:“老伴儿再去替我捐50元!”

国家需要,舍小家,顾大家,辽宁体育人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有人捐款后从财会室出来,正碰上陈洪斌,说看看陈老师拿多少钱,3000元,陈洪斌捐出了自己担任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教练两年来的比赛奖金。“举全院之力搞这个项目,我是这支队伍的教练员,没办法对所有人说感谢,只能当作对大家热情的回应吧。”陈洪斌说。

2017年7月31日,冰雪运动专家王石安在央视直播大厅里,见证了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的历史时刻。担任节目嘉宾,王石安讲述沈体捐款修建国内第一座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正规水池训练场地的故事。王石安回忆:“央视不少同志后来表示,当时居然这么艰苦,他们完全是第一次听说,很感动。当时主持人很吃惊地问,还有这事?”

王石安和他们讲,空中技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一代人又一代人的跋涉,金牌获得前是漫长的等待和磨炼,老体育人的坚强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永远值得学习和铭记。

夏训的结果冬季检验,运动员进步迅速。每年的长白山冬训要持续4个月,教练和运动员的鼻子、耳朵冻得发黑变硬,春天时一片儿一片儿地掉皮。

王钰清回忆当年和院长王揖涛去长白山训练基地看望备战长野冬奥会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时候的情景。他说:“训练中跳台和着陆坡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修理、补雪。记得我们也参加了抬雪,天气阴沉,雪深坡陡,雪灌到鞋里,脸被风吹得生疼。”王钰清后来为学校2006年夺冠画册拟订相关文字,第一节小标题“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无疑与他当年这段亲身经历有关。

是啊,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艰苦,也许再找不出比这个成语更适合的词句了。筚路蓝缕,说的是一种锐意进取、锲而不舍的创业精神; 以启山林,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描绘,一幅事业开创的壮美画卷。

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在冬奥会上一鸣惊人,就在1998年的日本长野。肩负冲金任务的郭丹丹、季晓鸥赛前热身时意外受伤。身穿1号比赛服,徐囡囡最后出发。陈洪斌关注着鲤鱼旗的飘动方向,他抬臂用手碰了一下额头,意思是有顶风,让站在起滑点上的徐囡囡等一等。场地突然安静,硕大的鲤鱼旗风标垂直坠下,陈洪斌手臂用力挥下,徐囡囡蓄势待发。

队友、队伍、教练、领导、项目、自己、成绩、荣誉、使命,蹬起雪板的一刻,徐囡囡喊了出来,拼——啦!这跳!

徐囡囡第二跳的动作是直体后空翻同时转体360度接直体后空翻同时转体720度,难度系数3.55,空中动作干净利落,着陆环节完美无缺,99.40分。赛前一个月,徐囡囡手肘脱臼,上了赛场,忘了疼痛,完全是一种使命的召唤。两跳总得分186.97分,徐囡囡胸前挂上了一枚宝贵的银牌,中国雪上项目“空中技巧时代”随之开启。

这是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的第一块冬奥会奖牌,更是中国雪上项目第一块冬奥会奖牌。找准突破口,必须用成绩开路。为梦想努力,向困难挑战,几个女孩都记得走上奥运赛场时的心潮澎湃,那是一种去实现自身价值的拼搏与渴望。所谓奥林匹克精神,不正是青年人的奋斗底色?

2022新篇章

“在家门口,我终于赢了!”

2006年,韩晓鹏在都灵冬奥会“鲲化为鹏”,勇夺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第一块金牌,实现了中国体育在奥运征程上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助推中国冰雪运动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

2022年北京冬奥会,徐梦桃、齐广璞、贾宗洋再获2金1银,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人以蓬勃的朝气、厚实的底气,谱写了新时代的胜利之歌。

冬奥开始,连续几个比赛日,竞技体校校长孟春媛始终和同事们一起,守在电视机前,紧张地等待运动员的每一次跳跃。徐梦桃夺冠那一刻,孟春媛喜极而泣,“只要坚持,梦想一定会实现!”32岁的徐梦桃在夺冠后声嘶力竭的呐喊,“在家门口,我终于赢了!”成为北京冬奥会上最让人难忘的瞬间。

将近30年,沈体培养出的空中技巧运动员欧晓涛、郭丹丹、徐囡囡、李妮娜、郭心心、韩晓鹏、徐梦桃、贾宗洋、张鑫、王心迪、邵琪等优秀选手代代涌现,共获得13枚冬奥奖牌,世锦赛、世界杯奖牌260余枚。这些奖牌背后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教练杨尔绮带出的5名队员14人次参加冬奥会;昔日弟子徐梦桃北京圆梦,陈洪斌热泪纵横。他们的成长,与脚手架跳台、水池跳台的训练岁月相伴。

现在,跳台新篇章正在续写。受国家体育总局委托,一座新一代夏训跳台正在建设中。什么叫新一代?沈体党委书记姚守齐伸出三根手指:“外观新,材料新,理念新。为冰雪运动插上科技翅膀,夏季训练仿真冬季雪上训练,保证空中难度,解决着陆问题,不仅是技术的提升,更是理念的突破。”

一笔账算下来,工程预算几千万。院领导班子在充分研究后达成共识,预算方案通过。2020年的党委会投票与1995年的那次投票遥相呼应。姚守齐说,敢下这样的决心,是对沈体前几代人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精神的继承,从老校区的脚手架跳台到水池跳台,前人留下的榜样,不都是敢为天下先?

2021年6月18日,综合夏训台建设项目奠基仪式在沈体举行,今年年底即将竣工。

院长刘征感叹,站在硕果累累的今天回头望去,那段激情飞扬的奋斗岁月更值得追忆,三座夏训台接续传承,浓缩了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的精神力量,饱含一种团结奋进的动力。

一代代中国空中技巧人,在逐梦路上书写了热血励志的体育故事。三座跳台以及围绕三座跳台的故事碎片,已在中国体育的拼图中闪耀升华。

图说: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

被称作“雪上杂技”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始于20世纪初,1994年冬季奥运会上,空中技巧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比赛场地分为4个区域:助滑区、跳台区、着陆区、停止区。跳台分为一周台、两周台、三周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