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资料 > 写一段关于篮球赛的话(个人关于中国篮球的一些感想)

写一段关于篮球赛的话(个人关于中国篮球的一些感想)

更新时间:2022-10-11 09:45:41


本人不才,前两天写了一篇关于今年CBA总决赛的一些看法,有幸得到很多朋友的认可,有的鼓励我以后多写,实在让我有些惊喜,其实我一直有写一些东西的想法和冲动,既然现在得到一些朋友的鼓励,那就写吧!

我自幼就很喜欢体育,尤其钟爱篮球,读大学时也进过系队,不过是替补,主要上去投三分,属于功能单一型球员。主要是我有个关系很好的发小, 他算是半专业吧,大学在武汉体院读的篮球专业,说起来因为这个关系,应该是08年暑假我去他学校找他玩时,还和李根有一面之缘,和他碰了一杯酒。李根和我发小同一届(但应该是特长照顾,他的年纪比我发小要小几岁),平时会去上海青年队训练,当时没正式出道。当然这些李根肯定不会记得了。同样也是在武体,我在现场看过韩德君打球,当时他在武理工,离武体不远,两个学校时不时会约球,我还记得还处在幼鲨时期的大韩顶不动大他六七岁的武体中锋(当然武体的当家中锋也绝非普通人了)

由于这些关系,我知道普通人和专业球员之间的天堑差距,也多次近距离看过这些半专业队是如何训练的,他们训练结束后也跟着一起下场和他们玩玩半场。感受过那种差距。所以我知道篮球远非我们普通人说得那么简单,一个团体想打好篮球都非易事,更不用说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了。

这里先把我个人的观点抛出来,我们国家篮球运动发展水平较弱主要的原因有:

1、国人对篮球运动正确认知的普遍缺失;

2、基层篮球教育的水平低下;

3、人种的差异对篮球运动所造成的劣势影响。

首先说第一点,悲哀又激进点说,国人基本对集体运动的正确认知都比较缺失。貌似除了女排和早年间的女足,我们还真没有哪个集体项目能拿得出手。因为集体运动有不同于个人运动的规律和规则,中间涉及到很多因素,而且各个因素之间会有错综复杂的化学反应。远非我们这些普通人随便说得那么简单,譬如“谁谁谁打不好,换谁谁谁来就行了”、“教练太差了,换谁谁谁来就好了”之类的。这些因素或许在某一场球时确实起到作用,但从更大的层面看,篮球这项运动远非替换掉某个因素就能解决问题。但国人就很喜欢做这种因素替换法,认为好东西叠加起来就会得到更好的东西,喜欢精炼出一针见血式的总结和定论,喜欢立竿见影式的迎刃而解。但这些东西,往往在体育领域尤其是团队运动领域,似乎行不通。我常常开玩笑和朋友说,为嘛中国被称作基建狂魔,因为基建很符合国人的价值观,可以通过因素叠加或转换得到很明确的能够量化的指标,路通了桥通了能提高多少个交通量,能带动多少个就业,能拉升多少个GDP等等,一算一个准,一做一个成,绝对的世界第一。但搞体育,尤其是商业价值比较高的团队运动项目,算不出指标时,投入在短期内看不到成效时,往往做得不够好。

举个例子,还是刚刚提到的那个发小,他退下来后和别人合作在一个三线头二线尾的城市开了一家篮球培训机构,经过几年的经营,在当地也算有点小名气。他前段时间和我说,他接到一个单子,一个慕名而来的学生家长,加了他微信,用一种很笃定很自信(认为我发小一定会答应)的语气和我发小说,她儿子(初一)准备要参加区里面的篮球比赛,球员的家长们经过商议,决定AA出资聘请我发小在他们比赛期间做临场教练。还很自信地说“他们练得不错的,我们要求也不高,前八名就可以了(总共是64个队),有你没你他们自己打应该都可以的,有你在旁边指导一下会更稳。不过是这样的,要是没进前八的话,可能我们这边只能按半价给你报酬,你看没问题吧?”。

我发小最后没接这个活,因为他不会带自己没教过的球员去打比赛,同时他虽没直接带过那帮小球员,但看过他们打过比赛,他们基本没可能打进前八。让他感到悲哀的是,家长对篮球运动的肤浅认识,认为他去做教练了成绩就可以立即得到提升的想法,依然还是那么根深蒂固。但他又不能苛责这位家长,谁也不能否认她对自己儿子的关心,她对自己儿子爱好的支持,只是她以及她代表的那一大群家长,目前这个社会的主要框架人群,对篮球的正确认识,就是如此缺失!

第二点,也是因为这位发小的原因,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很多基层篮球教育人士。得罪点说一句,有很多所谓老师和教练的水平真的不咋地。当然人才缺失还和某些培训机构唯利是图,压低薪酬导致人才流失,学校教育又普遍不太重视体育,体育老师地位尴尬等等因素相关。但我们目前面对的现实就是很多在一线进行教学或培训的篮球教育人员水平都比较低,自己都迷迷糊糊半桶水甚至啥也不懂的,能教出什么好的学生?最可怕的是还把自己对篮球错误的认知交给学生,把那些不好的、不对的篮球习惯一代一代地传染下去。

包括我的发小,我也觉得他这两年来的教学强度和激情明显不如他刚刚创业时。有时和他提过两句,他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地叹息,说他自己也一堆烦心事,实在挤不出更多的激情和时间,关键是他前几年带出三四个有点培养价值的学员(即使放去超一线城市在同年龄段内也非常有竞争力)到一定年龄后没地方去接受更大强度更高水平的教育和训练,他也发动过家长将孩子送去一线城市,兴许再练个三五年真有希望打职业,无奈那些孩子的家长都不配合,再者一线城市的房价和花销也不是这些家长能承受得了的。

在城市里尚且如此,在县城乡镇学校更难以启齿了。他也受当地教育局委托,和教育局体育方面的人员一起去周边县乡进行摸底,个中情况,在这里就不说了,总之不甚理想就是了。

第三,人种在这项运动中的劣势。这点相信不用我说,大家都懂。看着NBA那些飞天遁地的“怪兽”,很多时候大家都会想这还是和我们同一个物种的吗?其实我有时也会稍偏激地认为,运动真的就是天赋决定论,什么运动都好,尤其是这些有大量身体接触,对人体跑跳和全身协调能力要求高的运动,更讲天赋!没有好的身体基础运动能力,干啥体育项目都不行,这点先把话说明了。只是单论天赋和种族劣势,不想尽办法弥补这些先天不足,那我们真的没必要开展这项运动了。

我们大家想想,为什么那么多运动,就足球、篮球这两项特别受欢迎,很容易形成群体规模和效应?我觉得这就是团队运动天生就比较合我们人类基因的胃口,我们人类就更容易喜欢上这些运动。单单凭这一点,我就觉得我们不应该太过悲观,既然我们国人里面有那么大的群体有喜欢这个基因,我们就应该也应该想办法把我们的足篮球给发展起来。况且有很多证据表明,在古代,黑人、白人并不比我们黄种人更高大强壮,目前的差距还是要在前文提到的观点中去找找原因。而且这几年的趋势也很明显了,越来越多崇尚团队篮球的欧洲球队敢于叫板美国队了,目前的态势是美国队不把自己最好的那拨球员拿出来,还真一定能稳操胜券。

啰里啰唆说了那么多,看到这里的肯定会有人说,哔哔那么多,你有啥建议吗?不然只拆台不搭台的,谁不会呀。是的,我也讨厌这样,但我真的也没有什么建议,那么多比我厉害的比我专业的人都没想出法子,我只是一个喜欢篮球的芸芸众生,在这里,只能袒露一下自己的一些心声:

1、耐心点继续扎根篮球基层教育,底子大了,人才库上去了,哪怕成材率低点,凭借基数也能出很多优秀的成果。而且这个耐心不是三年五年,甚至不是十年八年,我觉得应该是两三代人。就如同我发小目前的主要教育方向那样,主要教现在才十岁左右的孩子何为体育精神,何为团队精神,面对失败和挫折时应该如何去克服,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在此基础上再教他们一些篮球的基本规律知识以及一些基本的技战术打法,在他们心中植入一个正确的篮球认识观,再等到他们长大后有了自己的小孩,再把他们的小孩送去训练篮球,再一次拔高整个人群的篮球基础素养。若能如此顺利往复三代人,我相信中国篮球会有一个好的发展。虽然现在校园篮球搞起来了,神马有识之士也一而再地呼吁搞青训了,搞青训当然是一条好的出路,但也正如我上文说的那样,青训也只是一个因素,它也不是万能的,也不能立竿见影,国人们还是得耐心,不要太浮躁。体育真不像基建,急不来。

2、有时朋友之间聊天,总有人提起,中国篮球何时能回到姚明时代的那个地位,至少在亚洲绝对无敌,能和欧洲二流球队掰掰手腕。我说,幸运的话再出两三个姚明和易建联就可以了。但若要像篮球强国那样一代一代生生不息,真的就要像上文说的那样,群众基础做起来才可以。但不代表我们不重视好的苗子。尤其是目前各大职业俱乐部选苗面其实不算太广的情况下,一个好的苗子太需要全方位的精心呵护了。在任何时候英雄都是人群所需要的,人类天生有崇尚英雄的天性,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不是那个英雄而轻视英雄。现在我们的篮球就是太需要英雄,我甚至觉得我们对某某新星的过度捧杀就是因为我们对英雄缺位的过度焦虑!造成我们对这位某某新星的认知都是错的,赋予他太多不应该有的东西,让他步履蹒跚,本来能打出来的打不出来,本来就不太能打出来变得完全不会打。更有甚者摧毁了他对篮球原有的热爱,本来即使没打出来也可以为基层篮球做贡献的,变成完全放弃了篮球,中国篮球彻底失去了他可能做出的任何贡献。

所以我一直不太反感打球张扬的,很多巨星打球都张扬,只是我们都习惯了崇尚NBA的张扬,看着郭艾伦式的张扬,会有点不舒服,心想着你才几斤几两,你狂什么狂。对此我想说,郭艾伦的炫技,投中关键球后的狂吼能感染到看球的100个孩子立志去好好打球,而这100个孩子里面有1个最终打了出来,超越了郭艾伦,那这个就是郭艾伦做出的贡献,我们不应该封堵住这条路。在一定的程度上,甚至可以适当鼓励这样做。NBA造乔丹、科比、詹姆斯这些昊天大神,我们没有那个实力,但也可以造适合我们自己一方天地的土地小神嘛。

3、可喜的是,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从容和选择,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将自己的小孩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来,当然这个多是相对以前的多,不是相对社会人群的多。“因为我爱体育,所以我练体育”与“因为我穷,所以我练体育谋出路”、“练体育可以赚大钱睡美女”相比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我一直觉得要搞好体育和文艺这类事物,真的就要靠“爱”,靠“要”只是可以搞出来,或许也不会太差;但要搞好,还得靠“爱”。所以在这里我再一次要说说胡椒仔,在他眼里我看到了对篮球单纯的爱。同样的单纯在吴前还有浙江队那几个年轻小将眼里也都有,也是一个好的迹象,希望可以继续下去。另外像早几年的赵继伟、这两年的徐杰,有越来越多体型没有优势的球员出现在大舞台上,说明至少在最高水平的那个层级上,年轻一代的主教练已经开窍,小个子只要运用合理同样可以发挥出很大的作用。希望这种“只看球打得好不好,不在意身材合不合适”的观念能更快往下渗透到低层的篮球工作者中去,加大我们整个选苗面。

4、最后提一句姚主席的一些改革措施。先说一下,我是大致赞同姚主席的。体教结合对口我上文说到的第一个原因,可以扩充我们的篮球基数人群,提高人群的篮球素养,推广正确的篮球认知观。这是两代甚至三代人的事,现在是看不到什么效果的。希望他能顶住压力坚持做下去,这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活,注定要承受当下人的一些冷嘲热讽。出于目前国情的考虑,他能做的也只有这样了。至于说他上任后成绩就开始萎靡不振,我觉得和他关系不大,更多还是人才断档和缺失所致。他增加常规赛场次,减少外援出场时间的措施说明他有在工作了,效果如何,也不是三两年内能看出来的。至少我个人的观感是觉得CBA比以前好看了,基本都能看完整场,个别场次还能看得我热血澎湃!如果有人说这是菜鸡互啄,看看人家对岸的NBA巴拉巴拉,我也不会和他争辩,到了我这个岁数,知道什么是开心!至少今年整个CBA季后赛,我看得很开心。

好了,写了那么多,感觉很啰嗦又感觉意犹未尽。就此打住吧!有可能我们国家的篮球还有那个没出息过的足球会一直强大不起来,会一直弱。那也没办法,没有规定我们什么都要拿第一。喜欢那个还是喜欢,大家骂完就各自回家过自己的日子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