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百科 >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历史上那些天才儿童后来成就几何?)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历史上那些天才儿童后来成就几何?)

更新时间:2022-10-09 07:34:03

01

《世说新语》记载,东汉末年,天才儿童孔融十岁时,独自一人到司隶校尉(京师警卫司令)李膺府上做客,智辩无双,应对得体,一众大佬,无不叹服。后面赶来的太中大夫(副部级巡视员)陈韪听说了这件事后,颇冒酸气,当着小孔融的面不屑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能有什么出息)。”小孔融当即回怼:“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想必您老人家小时候一定特聪明吧!)”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历史上那些天才儿童后来成就几何?)

这段故事,在中华文化史上相当有名,主要原因或许有二。

一是孔融后来成就不小,名闻天下,为“建安七子”之一,其文章、故事流传至今,可以说用自身的经历证否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二是从古至今,人世间涌现的天才儿童其实并不少,但后来能有大成就者寥寥,即便孔融本人,其后来取得的成就,与其早年的盛誉相比也是不相称的,似乎却又印证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02

春秋时期,孔丘周游列国,名盖华夏,其卓识睿见能够相提并论者不过老聃、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等寥寥数人。不过,孔子最负盛名时,却被两个小孩难倒。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历史上那些天才儿童后来成就几何?)

《列子·汤问》记载:

孔丘向东游历的路上,看到两个小孩在激烈争辩,一时心血来潮,便上前询问争吵的原因。

两小孩显然知道孔丘是谁,于是相继向他说明自己的争论的要点,请其仲裁。

一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我们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我们远一些。”理由是: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小的像个盘子,而物体正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历史上那些天才儿童后来成就几何?)

另一小孩则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理由是:“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因为近时热而远时凉吗?”

孔丘听了两小孩的话,瞠目结舌,无言可答,两个小孩大失所望。显然,对于一个坦承“学稼吾不如老农”的文科老教授而言,这个近乎“诡辩”的“理科”问题确实很有些“高深”呢。

不过,“难倒”了孔丘的这两天才小孩,历史上并无后续记载,要么这则故事本就属于虚构,要么正如陈韪大夫所言“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03

历史上,天才儿童长大后泯然众人的故事,流传最广的当属北宋名篇《伤仲永》

在王安石的笔下,我们似乎看到了这样一个天才儿童:五岁的仲永禀赋超群,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也没有多少耳濡目染的机会,却对作诗和写作无师自通,“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然而,其眼光短小的父亲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遂“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结果也就是:仲永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后,则“泯然众人矣”。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历史上那些天才儿童后来成就几何?)

不过,有意思的是,《伤仲永》的作者君王安石本人,小时候也是天才儿童一枚呢。

史载,王安石自小聪颖,过目不忘,下笔成文,就算在众多小神童中,也算拔尖的一份了。16岁时,王安石的文章受到了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称赏。21岁,王安石以第四名高中进士(本来一开始被定为状元,因文章中有“孺子其朋”一语,有视皇帝为“孺子”之嫌,“此语忌,不可魁天下”)。再之后,王安石以“唐宋八大家之一”享誉天下。

可见,“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句话能否成立,也因人而异呢。

04

还有一些天才儿童,像十二岁拜相的甘罗(战国时期秦国)、七岁称象的曹冲(三国时期),皆是年未及冠,即名满天下,可惜天不假年,英才早逝,当然,我们也就难以知道他们能否跳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魔咒。

盛唐气象,诗歌为盛。享誉后世的大唐诗人中,“小时了了,长大亦佳”的也有一些。

骆宾王七岁《咏鹅》,成年后草就《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名震一时,流传千古。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历史上那些天才儿童后来成就几何?)

李贺诗名动京师之日,当时的文坛大佬韩愈和皇甫湜一开始误以为他是隐逸遗贤一类人,慕名来拜访,结果相迎的却是一头上扎两羊角的七岁小毛孩。两人大惊,难以置信,遂当场让小李贺作诗,李贺以《高轩过》(贵人来访的意思)为题,一挥而就,全诗如下:

(韩员外愈、皇甫侍御湜见过,因而命作)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历史上那些天才儿童后来成就几何?)

这则美好的故事记载于唐末王定保所编撰的《唐摭言》。不过,据近代学者朱自清等人考证,这首诗其实是李贺二十岁时所作,故事毕竟只是“故事”罢了。

当然,李贺小时候确有“神童”之誉,长大后更有“诗鬼”之称。不幸的是,他此生命途多舛,虽有韩愈等人推重,却依然有志难展,科举路上一再蹉跎,最后郁郁而终,享年不足27岁。

05

有明一代,最受后世史家推重的政治家当属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鼎鼎大名的史家黄仁宇即曾以《世间已无张居正》为题,可见其概。

张居正小时候,在其家乡也是远近闻名的神童。他出身只算一般(其父为乡间秀才),但从出生开始就有着不一般的传说。据其家人所述,张居正出生前,其曾祖父曾做一梦:梦中一轮圆月落在水瓮里,照得四周一片光明,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慢慢浮起。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历史上那些天才儿童后来成就几何?)

小白龟“转世”的张居正(原名张白圭)也确实从小就很不凡,十一岁(十二虚岁)参加童试时深得荆州知府李士翱喜爱,特为其改名“居正”。十二岁(十三虚岁)参加乡试,与一众成年人同台竞争,时任湖广巡抚顾璘对张居正格外器重,称“此子将相才也”。不过,这次乡试中,顾璘却特意将张居正黜落,理由是张居正太年轻,须压压其锐气,以免过早高中,骄傲自满,影响他成为大器。

三年后,十五岁的张居正再次参加乡试,顺利考中举人,顾璘解下身上的犀带赠予张居正,并赠言:“我希望你要有远大的抱负,要做伊尹,做颜渊,不要只做一个年少成名的秀才。”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历史上那些天才儿童后来成就几何?)

这一段别具意味的遭际,张居正感念终生。后来,张居正出任首辅,权压一世,无有抗手,回首往昔,不禁感叹:“仆昔年十三,大司寇东桥顾公,时为敝省巡抚,一见即许以国士,呼为小友。每与藩、臬诸君言:‘此子将相才也……’又解束带以相赠……仆自以童幼,岂敢妄意今日,然心感公之知,思以死报,中心藏之,未尝敢忘。”

06

自古及今,世间天才儿童不少,但最后能成大才者不多,其中原因,错综复杂,难以缕述。

简单的说,各人遭际不同,最后成就如何,主要看“造化”。但也有若干方面是可以把握的,正如晚清毛庆蕃所言:“受于天者不甚相远也,能亲师取友,则愚可明而柔可强也。不能亲师取友,所谓明强者几何矣。天地生材难,成材尤难,独仲永也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