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头条 >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更新时间:2022-10-09 02:06:29

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目 录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单元复习总结

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单元复习总结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单元复习总结

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单元复习总结

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单元复习总结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单元复习总结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标解读

时空坐标

1.从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的角度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它和世界文化交流的事实。

2.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

3.坚持文化自信,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知识点一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

(1)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2.春秋战国

(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社会出现大变革。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3)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4)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3.秦汉魏晋

秦朝

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西汉

①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②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魏晋

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魏晋玄学盛行

4.隋唐时期

(1)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2)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5.宋元时期

(1)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

(2)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3)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6.明清时期

(1)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2)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7.近代社会

(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知识点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

(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2)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2.提倡民本思想

(1)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

(2)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2)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他的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

(3)战国时期,荀子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4)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5.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1)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2)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4)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5)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战国时期的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7.主张和而不同

(1)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

(2)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知识点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本土性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多样性

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包容性

中华文化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凝聚性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连续性

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2.价值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阅读教材P2左上角“社稷坛”图片,你认为它说明了什么?

提示: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物神,由此可看出中华文明起源于农业生产的土壤之中,也说明它有悠久的历史。

批注:                              


2.阅读教材P2“四羊方尊”插图及“历史纵横”,思考:青铜时代的到来有何意义?

提示:(1)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这对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它是古代灿烂文明的载体之一,青铜文化的变迁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变迁及文化内涵的变迁。

(3)是古代礼治社会政治、经济权力的象征,正如著名学者张光直先生所言“青铜便是政治和权力”。

批注:                               


3.阅读教材P3“思考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汉字的发明和使用。

(2)史书典籍的编纂。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4)顺应时代的变化,满足统治者的需要。

(5)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批注:                               

4.下面是王阳明“比心”的表情包,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宋明理学的特点是什么?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提示:(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是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理学家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

(3)更多吸收佛、道因素。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

批注:                               

5.阅读教材P4“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插图,结合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思考:民本与民主有何区别?

提示:(1)民本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人民是政权(社稷、君)的统治基础”,而民主思想的核心含义是“人民当家作主(即由多数人进行统治)”。

(2)民本思想是把人民看成是社会的基础,统治者和君主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民主强调的是多数人的平等统治。

(3)民本思想认定主权在君,民主思想认定主权在民。

批注:                              

6.阅读教材P6“学思之窗”:阅读材料,选取其中一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谈其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

提示:(1)若选取“核心思想理念”,则其内涵为:天人和谐、道法自然、居安思危、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厚德载物、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

(2)若选取“中华传统美德”,则其内涵为:孝敬父母、尊师敬长、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人贵有耻、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攻坚、勤劳节俭、见利思义、敬业尽责、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

(3)若选取“中华人文精神”,则其内涵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为政以德、政者正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集思广益、施众利、群策群力;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以诚待人、讲信修睦;清廉从政、勤勉奉公;俭约自守、力戒奢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

批注:                               

7.观察下面两幅图,它们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什么特征?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提示: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内容多样化的特征。

批注:                               

[思维导图]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有丰富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基本思想观点:一是人际和谐,二是天人协调。”“古代唯物主义与无神论传统、辩证思想、人本思想、坚持民族独立的爱国传统,都是中国文化中的优良传统”。

——张岱年

材料二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地说就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所创造的一切;狭义地说,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思想文化。所谓文化传统,是指中华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中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传承性的某种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包蕴着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在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

——《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材料一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什么内涵?

提示:天人合一、和为贵、以人为本等。

(2)材料二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什么特点?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提示:特点:稳定性、连续性和传承性。

关系:传统文化包容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但二者并不等同。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1.内涵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2)知行合一观。

(3)重视人的精神生活。

(4)有爱国主义精神。

(5)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

(6)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

2.特点

(1)延续性、凝聚力和包容性。

(2)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尊君重民。

(3)主张自强不息,勤劳刻苦,刚健有为,鞠躬尽瘁。

(4)强调人格,提倡节烈,主张为国尽忠,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

(5)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

(6)持中贵和,主张中庸,追求和谐。

(7)儒道互补,外儒内法,儒、佛、道三教合流。

(8)务实事,轻幻想,重实用,戒空谈,看实效,重实绩,主张经世致用。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被司马迁归本黄老、被刘向看作名儒。被今人称作是展现儒法之争的著作《盐铁论》认为:文学与贤良代表儒家,大夫与御史代表法家。东汉王充在《论衡·程材》中用“法家”一词指代法令或法律专家。据此可推知,法家(  )

A.与儒家对立而失势 B.思想内容较庞杂

C.因提倡法治而闻名 D.在先秦并未出现

B [根据材料“韩非子被司马迁归本黄老、被刘向看作名儒”“大夫与御史代表法家”“‘法家’一词指代法令或法律专家”可知,法家思想内容庞杂,故选B项;“大夫与御史代表法家”说明法家并未失势,且“被刘向看作名儒”,排除A项;“被司马迁归本黄老、被刘向看作名儒”说明法家涉及的不仅仅是法治,排除C项;韩非子是战国人,这说明法家在先秦已经存在,排除D项。]

2.孔子生活的时代,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是(  )

A.封邦建国、制礼作乐 B.社会变革、百家争鸣

C.帝国分裂、民族交融 D.帝国鼎盛、开放包容

B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在此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推广,私有土地不断发展,礼崩乐坏,列国纷争,各国进行“富国强兵”的变法,社会上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诸子百家竞相争鸣,故选B项;封邦建国、制礼作乐是西周初期的社会特征,排除A项;帝国分裂、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C项;帝国鼎盛、开放包容是唐朝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D项。]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华文明经历了5 000多年历史变迁,在传承和弘扬中不断前进,始终一脉相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呈现着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精神印记,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激发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道佛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包括了中国传统的哲学宗教、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2.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距今约1万年前的远古文化。

3.殷周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时期。

4.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昌盛的时代,除儒、墨、道、法、名、阴阳外,天文学、算学、医学、农学也都有一定的发展。

5.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是文化发展所遭遇的一次严重挫折。

6.两汉时代,在经学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自然科学、史学等仍有较大的发展。

7.魏晋时代,玄学盛行,中国文化的发展转入一个新的时期,但中国传统文化处在动荡的过程之中。

8.北宋时代,理学兴起,恢复儒学的权威。到南宋,朱熹、陆九渊分别继承并发展了北宋时代的理学理想。

9.明清之际,涌现出一些进步思想家,使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相比已经落伍。

10.鸦片战争后,西学再次输入,使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11.经过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洗礼,儒学、经学、理学三位一体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基本结束。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3.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实行“慎罚”的“礼治”;提出了旨在长治久安的“德治”思想;反复告诫统治者防止腐化堕落,提倡励精图治。孔子很尊崇周公,甚至为“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而浩叹。据此可知(  )

A.儒学与周制有渊源关系 B.孔子主张进行社会变革

C.周公开启民本思想先河 D.周公奉行礼制长治久安

A [由材料周公的“礼治”“德治”及强调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和孔子很尊崇周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思想与周制有着渊源关系,故A项正确;材料中仅体现孔子对周公很尊崇,未体现孔子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体现周公的“礼治”“德治”及强调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未体现周公开启民本思想的先河,故C项错误;周公奉行礼制,但周朝统治并非长治久安,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统治面临瓦解,故D项错误。]

4.早期马克思主义只是作为一种学术思想介绍到中国,五四运动后才逐渐自觉地把它当作改造社会的武器而广泛传播。由此可见(  )

A.马克思主义是发展变化的

B.新思想的传播是艰难曲折的

C.人的认识过程是不断深化的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 [材料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进程由初步介绍到广泛传播,体现了中国人对于新思想的认识过程不断深化,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进程,而非马克思主义内容的演变,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不同阶段,但是并未体现发展的曲折,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马克思主义是否付诸实践,排除D项。]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标解读

时空坐标

1.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2.从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对世界产生的重要意义。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知识点一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两汉至宋明(佛教传播)

(1)过程

两汉

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隋唐

佛教出现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宋明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

①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③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3)局限: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明末清初时期(近代科学)

(1)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2)《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3)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3.19世纪中叶后(西方文化)

(1)传播渠道的增加

①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②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

③清政府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

④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

(2)救亡图存的呼声

①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②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4.20世纪早期(民主科学)

(1)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2)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知识点二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文字与思想的外传

(1)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

(2)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3)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4)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2.社会制度外传

(1)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2)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3)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4)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3.四大发明的外传

(1)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

(2)火药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4)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4.中国文化传入周边地区

(1)14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2)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5.中国文化传入欧洲

(1)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

(2)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阅读教材P9“云冈石窟露天大佛”,思考:这尊佛像蕴含了什么信息?

提示:(1)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

(2)中国的建塔造像糅合了佛教和中国传统建筑特色。

(3)说明魏晋时期佛教的兴盛,其对中国影响之深刻。

批注:                               


2.阅读教材P9“史料阅读”,思考:该史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说明来自欧洲的汤若望精通天文历法,得到清政府的重用,为中国的天文事业作出了贡献,促进了中西方化的交流。

批注:                               


3.阅读教材P10“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插图,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它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1)翻译和引进了大量西方科技书籍,传播了很多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拓展了部分先进中国人的视野。

(2)加速了洋务运动的进程。

(3)推动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步伐和中国近代科技的进步,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批注:                               

4.阅读教材P11“学思之窗”中的诗句,体会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

提示:(1)从公元前2世纪朝鲜归入西汉版图开始,中国文化就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源头和主体。从那时起朝鲜地区就直接采用汉字,即使是在制订了自己的文字后,汉字依然是官方的、正式的文字。朝鲜的主要制度、主流文化、伦理道德、学术文化,无不来自中国,或在此基础上的发展。

(2)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日本最早的诗集是《汉诗集》,即按中文韵律,文字,语法,用中文标记书写而成的诗歌集。

批注:                               

5.阅读教材P11“韩国首尔景福宫”和“日本法隆寺的金堂和五重塔”两幅插图及其下面的文字,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这两幅插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中华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他的每一方面都向外辐射,影响到很多国家和地区。像日本、朝鲜这样的“邻居”,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让中国文化以新的方式得以延伸。

批注:                              

6.下图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六世收藏的中国艺术品,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它反映了什么现象?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提示: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在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引发“中国热”。“瑞典首都的中国宫”和上述藏品就是证明。

批注:                              

[思维导图]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中外文化的交流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材料一 唐代,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很频繁。佛曲九仙道曲、卢舍那仙曲以及琵琶等乐器演奏技巧,舞蹈中的四方菩萨蛮队舞,杂技中的幻术、吞刀、吐火等,都是通过佛教徒的中介,由西域传到中国来的。

——摘编自谢重光《论唐代佛教徒对社会的巨大贡献》

材料二 明清之际,以传教士为桥梁和纽带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一批诸如《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浑盖通宪图说》《乾坤体义》《远西奇器图说》《火攻挈要》等书的翻译以及世界地图的传入,打开了明朝知识界认识和了解“西学”的窗口,冲击了明代崇尚空谈的学风,促进了我国传统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中国儒家思想对欧洲18世纪启蒙思潮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

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僧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载体的背景及影响。

提示:背景:开明的对外政策;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多元包容的文化政策;丝绸之路的畅通;僧人的宗教热情。

影响: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传播了中华文化,推动了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提示:对中国:冲击了明代崇尚空谈的学风;促进了我国传统科学的发展;冲击了“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

对西方:增进欧洲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影响欧洲18世纪启蒙思潮。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中国古代和近代中华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

1.秦汉时期,文明开始走向世界。汉朝时期,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中国的铸铜、制铁技术、制漆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2.隋唐时期,中华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唐朝文化对新罗、日本、印度、大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为实现顺利传教的目的,宣传西方文化知识,使我国和西方思想文化进行直接的接触和交流。

4.近代史上的西学东渐现象

(1)两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为第一阶段,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是第二阶段,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2)三个层次:技术成果(器物层);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制度层);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气质等(思想层)。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C [道教与佛教的地位不断变化,但是儒学因为符合统治者需求,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C项正确。]

2.15—17世纪,大量耶稣会士和西方药剂师进入中国采撷药草、收集本草文献。李时珍当时也正在修订《本草纲目》。1735年,根据耶稣会士写回法国的通信编辑而成的《中华帝国通志》在巴黎出版,其中收有《本草纲目》,特别提到李时珍本草分类法。这体现了(  )

A.中医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B.中西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同步性

C.地理大发现促进了中西间的交流

D.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包括寻访药材

C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故选C项;材料的主旨是中外文化的交流,排除A、B、D三项。]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文化中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 000年。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多个,而其中又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为主,中华文明是多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学术界一般称之为“多源一体”的文明形成模式。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对中国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中华文化圈、儒家文化圈,这一地区除了中国,还包括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地。中华文化也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科技方面: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近代化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离不开指南针;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离不开造纸和印刷;而火药又成为砸碎封建城堡的利器。

2.文化方面:隋唐时中外交往空前频繁,周边国家大多仿效中国的各项制度。特别是日本,派来大量留学生,一大批日本学者回国后在日本发动了大化改新,使日本进入封建社会,中国文化圈也在这时形成。启蒙运动中,法国伏尔泰便利用了中国儒家思想。

3.交通方面: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连接了亚欧大陆,促进了各地的交流。四大发明除火药是元朝军队带去的,其他都是经丝绸之路传过去的。

4.经济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水稻种植的传播极大促进了其他地区农业的发展,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亚洲四小龙的发展都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5.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时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3.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正式开始,对这一变革解读正确的是(  )

A.严重削弱了天皇的权力

B.加速了日本封建化进程

C.加强了世袭贵族的地位

D.直接推翻了幕府的统治

B [这次改革仿效唐朝,实行中央集权,加强了皇权,故A项错误;改革推行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加速了日本封建化进程,B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削弱世袭贵族特权,故C项错误;这时幕府统治还未建立,排除D项。]

4.如图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某一种发明的外传时间示意图,根据图片反映的信息可知,这一发明指的是(  )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A.造纸术     B.火药

C.指南针 D.活字印刷术

A [造纸术是东汉蔡伦改进的,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指南针发明在北宋时期,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都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依据题干中图片的时间,这一时期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只能是造纸术,因此A项符合题意。]

单元复习总结

[知识体系概览]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主题归纳整合]

对中华文化的全面认识

1.发展

(1)中国远古文化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

(2)春秋战国出现诸子百家,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汉唐至宋时期,中国文化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唐鉴真东渡,传播中国文化,大量日本遣唐使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

(4)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西方耶稣会士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这就是东学西渐现象。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的影响最大,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

2.精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乃中国文化的精髓。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为维系和发展优良的社会秩序与生态和谐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3.特征:中华文化的两大特点是源远流长,大精深。大精深表现在: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

4.内容: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学工艺、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中国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5.作用: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薪火相传,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明又有超越时空、跨越国度的价值,对人类文明进步和人类共同价值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课标解读

时空坐标

1.了解古代西亚、埃及和阿拉伯文化成就,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认识世界文化的多元特征。

2.从史料实证的角度理解上述地区对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知识点一 古代西亚文化

1.楔形文字

(1)创造者: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

(2)地位: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3)作用:流行了数千年。

2.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

(1)地位: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2)内容:史诗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的活动,中间穿插大量神话故事,包括著名的洪水故事,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

3.建筑、艺术

(1)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生动有趣,壁画主题多样,别出心裁。

(2)亚述帝国修建了多座规模宏大的王宫,王宫大门上的标志性雕刻是人首飞牛。

(3)波斯王宫的多幅雕刻刻画了臣民进贡的场景,体现了专制帝国统治者的威严。

4.编纂法典——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

(1)内容

①前言:宣扬君权神授,炫耀国王的功德。

②正文:详细规定了臣民的义务以及违背法律后具体的惩罚措施,涉及个人道德,兵役和劳役,租赁、借贷、债务,以及奴隶地位等方面。

③结语:要求所有人必须遵守法典,违反者将遭到严厉惩罚。

(2)地位: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

知识点二 古代埃及文化

1.存续时间: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文明绵延约3 000年。

2.文化成就

(1)象形文字

①它来源于最初的象形字,由表音符号、表意符号和限定符号组成。

②约形成于公元前4千纪末,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纪。在此期间,经历了多种变化。

(2)文学作品

神话

包括世界诞生和人类起源等内容

诗歌

大多是宗教诗,也有爱情诗

哲理故事

传达着埃及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散文故事

包含寓言和传记等

(3)建筑艺术

①古代埃及的建筑艺术受到宗教较大影响。

②法老们还修建了众多神庙,表达自己对神的敬畏。

③祭司们宣扬法老是神的化身,法老则赐予神庙大量财富。

(4)科学技术

①埃及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是古代世界最精确的历法之一。古罗马的凯撒制定儒略历时,吸收了埃及历法的成就。

②在数学、医学等方面,埃及人也颇有建树。

知识点三 阿拉伯文化

1.产生

(1)7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8世纪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

(2)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上述地区的文化遗产,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2.成就

(1)文学

①阿拉伯半岛统一之前,阿拉伯各部落就经常派人到麦加附近举行诗歌比赛,获胜的诗歌会用金水书写在布上,悬挂在克尔白神庙的墙壁上,名为“悬诗”。

②故事集《天方夜谭》中的很多故事来源于古代埃及和西亚等地的民间传说。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都受到《天方夜谭》的影响。

(2)科学

数学

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附有800多个实例,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天文

白塔尼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方法,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他的《萨比天文历表》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曾经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

医学

伊本·西那的《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被翻译成拉丁语,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阅读教材P15“用楔形文字书写的信件”图,思考:上面的文字有何地位?其发展趋势如何?

提示:上面的文字是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它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是简化。

批注:                               


2.阅读下列摘抄的诗句:

“恩奇都啊,你是个聪明人,如同天神一般/何必跟野兽在荒野游玩/走吧,我领你到那拥有环城的乌鲁克去/去到阿努和伊什妲尔居住的神殿。”你认为这些诗句摘自什么作品?它的历史地位如何?

提示:这些诗句摘自《吉尔伽美什》。它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批注:                               


3.阅读教材P16“学思之窗”:史料中的安努、恩利尔和沙马什都是两河流域重要的神灵。想一想:为什么汉谟拉比要宣称自己是根据神意立法?

提示:(1)古巴比伦人相信“君权神授”,汉谟拉比这样做可以神化他在古巴比伦王国臣民心中的地位,有利于巩固他的统治。其意在说明自己是天命派遣,于凡间管治世人,他是天神在人间的代表,作为人民只可遵从君主的指示去做,不能反抗。

(2)他这样做可以统一信仰,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批注:                              

4.下图是那尔迈调色板,是埃及象形文字文物的代表,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象形文字与楔形文字在地位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提示:它们分都是研究当地历史的重要资料。

批注:                              

5.阅读教材P18“史料阅读”,思考:古代埃及文化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在家庭伦理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提示:(1)都讲究孝道。

(2)都讲究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

批注:                              

6.阅读教材P19“思考点”:阿拉伯文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提示:(1)糅合了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结合自身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2)在文学方面有故事集《天方夜谭》,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3)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把代数学发展成为独立学科。

(4)白塔尼的《萨比天文历表》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

(5)伊本·西那的《医典》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

批注:                             

[思维导图]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古代西亚、非洲的文明成就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材料一 苏美尔文明时期,盛行多神教自由信仰,王权对各种宗教信仰都不加以干涉,巴比伦人主导两河流域地区后,也继承了苏美尔人的宗教宽容传统,并不排斥异族的神。

——《多彩而开放的古代西亚文明》

材料二 阿拉伯人的贡献十分重大,主要在文学、数学、历史等领域,以及文化的交流、发扬和传承上。阿拉伯人崇尚科学,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曾经说:“信徒们,去寻求知识吧,哪怕远到中国!”

材料三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古代埃及的圣书体

(1)材料一说明西亚文化具有什么特征?

提示:多神崇拜,开放包容的特征。

(2)阿拉伯人在文学、数学方面有哪些成就?

提示:文学方面有“悬诗”,故事集《天方夜谭》;数学成就主要是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

(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的“圣书体”是什么文字?它存续于哪一时间区间?

提示:它是埃及的象形文字,约形成于公元前4千纪末,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纪。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世界古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下列属于古代西亚地区文明的是(  )

①种姓制度 ②《汉谟拉比法典》 ③基督教 ④楔形文字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④符合要求,故选C项。]

2.阿拉伯人有一句谚语:“人间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的金字塔,仍然屹立在茫茫沙漠的边缘,见证人间世态的变迁。金字塔是(  )

A.古埃及国王的宫殿 B.古巴比伦国王的宫殿

C.古埃及国王的陵墓 D.古巴比伦国王的陵墓

C [古埃及国王是古埃及最大的奴隶主,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并为自己修建了巨大的陵墓金字塔,故选C项。]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多角度认识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差异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自然环境

虽然两者都是灌溉农业,但由于地形环境的不同让埃及更容易形成集权统治,相对安全的位置环境不会像两河流域那样经常受到外族侵扰。

2.政治形态

两河流域复杂的政治环境让统一的格局不停地改变,同时王权受到各种制约,因此没有君神一体的特征。埃及的政治状况不同于两河流域,埃及经济发展要求有相对集中的统治,这为埃及形成君神一体的法老集权统治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3.经济形态

两河流域和古埃及文明都在沿河地区发展农业,但不同的是两河流域的商业始终比较发达,古埃及的农业始终是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基础。

4.宗教信仰

两河流域基本上是多神教,埃及是以一神教为特色。古埃及人特别关心来世,而两河流域人追求的是现世的福祉而非永生和来世的享乐。

5.法律方面

古巴比伦人给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就是《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而古埃及在法律观念上,法老就是最终裁决者。

6.文字方面

苏美尔人创造了著名的楔形文字,埃及人创造了独特的象形文字。

7.文学方面

古埃及文学丰富多样,有神话、诗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等。苏美尔的文学作品中最具分量的是《吉尔伽美什》史诗,这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8.建筑雕刻

古埃及的建筑和雕刻与宗教方面追求来世不无关系,建筑主要是金字塔和神庙。古巴比伦的建筑也继承了苏美尔人的一些艺术特点,著名的有古巴比伦城、空中花园等。

9.自然科学

在天文学领域,两河流域的人们创造了“太阴历”,埃及人发明了“太阳历”。此外,埃及发明了计数法和几何法,医学方面也有巨大的成就。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3.当你漫步法国卢浮宫时,解说员指着一根黑色的石柱说:“这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该法典诞生在(  )

A.尼罗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黄河流域

B [由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诞生在两河流域。]

4.下图是某地仿建的古代建筑,该建筑的“真实版”见于(  )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A.古阿拉伯文明 B.古埃及文明

C.古印度文明 D.古希腊文明

B [题干中图片很明显是狮身人面像和金字塔,该建筑的“真实版”见于古埃及文明,故选B项。]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课标解读

时空坐标

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把握欧洲文化形成的基本脉络。

2.从史料实证的角度了解古代希腊、罗马、中古西欧、拜占庭和俄罗斯的文化成就,进一步体会世界文明的多样化特征。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知识点一 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1.古希腊文化

(1)形成: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称作“古典时代”。

(2)成就

①哲学

背景

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知识追求;古希腊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表现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后世称为“三大哲人”。苏格拉底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柏拉图创建的“学园”将哲学和数学知识融会贯通;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著作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

影响

柏拉图在几何学发展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为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亚里士多德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文学

《荷马史诗》

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

戏剧

古典时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悲剧和喜剧是这一时期戏剧的杰出代表

③雕塑和建筑:雕刻家米隆的《掷铁饼者》是人物雕塑的典范;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则是建筑艺术的代表。

④史学: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也是西方史学的经典之作。

2.古罗马文化

(1)概况:古罗马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化,在法律、文学、史学、建筑和历法等领域多有建树。

(2)表现

①法律——《十二铜表法》

地位

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内容

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多个方面,以维护贵族和富人的财产利益为核心

评价

明文公示,按律量刑,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契约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为后来陆续颁布的一系列公民法的基础

影响

罗马法体系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后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文学:卢克莱修、西塞罗和维吉尔是古罗马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

③史学:李维的《罗马史》和塔西佗的《编年史》代表了古罗马史学的最高成就。

④建筑:万神殿、大竞技场等是罗马建筑风格的代表。

⑤历法:凯撒时期制定的儒略历后经修订成为世界通用的公历。

知识点二 中古西欧文化

1.背景

(1)西罗马帝国灭亡和日耳曼民族南下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地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等封建国家。

(2)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赋予基督教会多项特权。

(3)756年,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将罗马周围地区交给教皇统治,建立“教皇国”,并使教会介入世俗权力。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

(4)在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过程中,基督教会与世俗王权互相利用、竞争共存。

2.表现

基督教会控制着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

基督教文化的载体是阐述教义的《圣经》以及研究教义的神学;神学家用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教义,维护基督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他们的思维方式源自古希腊哲学,对西欧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圣经》对西欧文学艺术的影响

文学艺术创作的很多素材来自其中的历史传说和神话;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在中古西欧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

3.影响

(1)中古西欧文化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

(2)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知识点三 拜占庭、俄罗斯文化

1.拜占庭文化

(1)形成背景

①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因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旧称拜占庭而又称“拜占庭帝国”。

②罗马帝国分裂后,基督教会分成东、西两派,双方在教义、教规等方面的分歧逐步加深。

③1054年,基督教会正式分裂。东派教会自称信仰正统的教义,故称“东正教”或“希腊正教”。

④拜占庭帝国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2)主要成就

①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为传承罗马法作出了贡献,对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②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大量希腊古典书籍,其建筑和雕塑艺术也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并有所发展。

2.俄罗斯文化

(1)10世纪中叶,基辅罗斯的统治者接受了基督教,基辅罗斯进入基督教文化圈。《伊戈尔远征记》是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文学作品。

(2)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正教逐渐成为专制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并对俄罗斯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活习惯、建筑风格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俄罗斯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与西欧中古时期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被视作东正教的象征。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阅读教材P21“柏拉图(左边站立者)与学生讨论哲学问题”,思考:该图包含了哪些信息?

提示:(1)柏拉图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2)希腊具有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利于文化学术的发展。

(3)古希腊文化在罗马得以传承。

(4)世界文化具有连续性特点。

批注:                              


2.观察下面的图片,你如何看待图片上的作品?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提示:《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的早期代表,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

批注:                               

3.阅读教材P22“学思之窗”:从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中了解古希腊戏剧的表演形式和教育功能。

提示:(1)表演形式

①通过打手势等动作进行模仿某些物体。

②通过大声地背诵台词,用语言进行交流。

③用怜悯与恐惧的表情来吸引观众。

(2)教育功能

①将文化转化成人们乐于接受的娱乐形式进行传播,起到对市民进行教育的作用。

②戏剧是对古希腊民族文化的传播,是对古希腊人民所做的传统文化教育。

③古希腊戏剧是对民众的民主平等思想的教育。

批注:                               

4.阅读教材P22“史料阅读”:这段文字反映了哪些信息?

提示:(1)罗马法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

(2)罗马法为解决罗马市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批注:                              

5.阅读教材P23“历史纵横”,思考:《圣经》对西欧的文学艺术有什么重要影响?

提示:(1)《圣经》中的历史传说和宗教神话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骑士文学中的抒情诗,其爱情主题是对教会禁欲主义的挑战;市民文学主要抨击贵族的专横和教士的贪婪。

(2)《圣经》还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

批注:                              


6.圣索菲亚大教堂(如下图)是拜占庭文化的杰出代表,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拜占庭独特的文化体系是如何形成的?它在继承古希腊、罗马文化方面呈现出什么特点?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提示:(1)形成:它直接继承了古典希腊罗马文化遗产,在拜占庭帝国特殊的环境中,兼收并蓄早期基督教和古代东方诸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2)特点

①拜占庭人在比较全面系统接受古代文化过程中,不是全盘照搬,简单模仿,而是注意选择对拜占庭社会生活有用的东西。

②拜占庭人在积极主动吸收古典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注意发展创造,形成自身的特点。

批注:                               


7.阅读教材P24“思考点”:拜占庭帝国的地理位置对拜占庭文化的发展有何重要影响?

提示:(1)拜占庭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所以能够吸收各地的文化。古希腊古罗马沉淀积累下来的智慧结合拜占庭境内多民族多文化的氛围,被巧妙地融合发展起来,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拜占庭文化。

(2)更重要的是,在11世纪后,拜占庭帝国逐渐衰落的期间,大量的书籍和人才西迁进入意大利,人文主义的思潮开始涌动,并拉开了文艺复兴的序幕。拜占庭帝国推动了欧洲文明向前跨越了重要的一大步。

批注:                              


[思维导图]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古代罗马和拜占庭帝国的法律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材料一 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

材料二 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源于罗马法。

——《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二铜表法》的特点。

提示:条文内容明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带有较野蛮的惩罚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马法对后世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提示:大多数国家的法律以罗马法为基础;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一些诉讼原则都来源于罗马法。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罗马法影响深远的原因

(1)罗马法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得到修正、完善,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2)罗马帝国疆域辽阔,被统治的国家和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先进的罗马法的影响。

(3)罗马法本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法理精深,有利于它的发展和传播。

(4)罗马统治者重视法学、尊重法学家并且推崇用法律治理国家。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十二铜表法》规定家父出卖其子三次就会丧失家父权;后来法律又规定严禁买卖子女,禁止将子女作为人质扣押给债权人,违者对债权人处以流刑。这表明罗马法(  )

A.具有野蛮落后的基本特征

B.维护了帝国的社会秩序

C.限制父亲在社会中的地位

D.受到了伦理观念的影响

D [根据材料可知,《十二铜表法》中关于限制子女买卖的规定及相关的处罚措施体现了对父亲关爱子女的伦理义务的维护,D项正确;限制买卖子女的规定说明罗马法的人性化,排除A项;此时罗马处于共和国而非帝国时期,排除B项;题干规定并未限制父亲在社会中的地位,排除C项。]

2.古罗马实行嫁妆婚姻制。帝国建立以前,法律规定:“除了约还嫁妆以外,婚姻存续期间妻子对嫁妆没有任何权利。”《民法大全》规定:“嫁妆无论有无约定,也不管是谁认定,婚姻关系解除时,除因妻子的过失外,都应归还给妻子。”由此可知(  )

A.关注妇女是罗马公民法的立法原则

B.罗马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C.女性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

D.罗马法仍掺杂着原始的习惯法

B [根据材料“除了约还嫁妆以外,婚姻存续期间妻子对嫁妆没有任何权利”“嫁妆无论有无约定,也不管是谁认定,婚姻关系解除时,除因妻子的过失外,都应归还给妻子”可知,罗马帝国前后实行嫁妆婚姻制的不同,说明罗马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在古代罗马妇女没有公民权,女性不可能获得与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排除A、C两项;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全面认识欧洲中世纪文化的特点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基督思想制约着中世纪文化。欧洲中世纪文学是基督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在整个中世纪,基督教在文化、教育、哲学、文艺乃至整个精神领域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成为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2)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中,特别是在中世纪封建制度和封建国家形成与确立的历史条件的作用下,中世纪文学突出了各民族文学遗产中的一个基本思想——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3)中世纪文学是纵向(主要受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与横向(主要有来自蛮族部落,希伯来和拜占庭文化,基督教会文化的影响)文化交融的产物。中世纪作为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形态,还出现了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例如骑士阶层、市民阶层的出现,就使得在正统的基督教文学占统治地位的同时,世俗文化的传统也以新的形态发展着,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

(4)中世纪的文化都有对封建经济或多或少的反映。无论是反映在文学作品上,还是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中,无论是封建主的维护,还是市民阶级的反抗。欧洲中世纪文化在多种碰撞与交融中,不断成长与发展,承前启后,等待着欧洲文艺复兴的到来。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3.“在这里,基督教统治着一切。庄园几乎成为自给自足的小世界……”这段文字描绘的是(  )

A.中世纪的欧洲  B.罗马帝国时代的欧洲

C.古希腊的城邦 D.亚历山大时期的欧洲

A [由材料“基督教统治着一切”“庄园几乎成为自给自足的小世界”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中世纪时的西欧庄园,A项正确。]

4.“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当初将古希腊学术保存下来并仔细研读的基督教学者,亲自带着这些珍贵手稿逃到了意大利。他们在此受到热烈欢迎,因为文艺复兴学者正四处搜寻古典文献。”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古代希腊文献

②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是因为信奉基督教

③这些古代希腊文献对文艺复兴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④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开放创新促进发展

A.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

C [“带着这些珍贵手稿逃到了意大利”与①对应;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本身表述有误,故排除;“文艺复兴学者正四处搜寻古典文献”体现了③;④本身表述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因此C项正确。]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课标解读

时空坐标

1.从史料实证的角度了解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成就。

2.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中国文化对日本、朝鲜文化的影响。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知识点一 古代印度文化

1.产生背景: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

2.主要成就

宗教

①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②公元前6世纪,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佛教产生

③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

④4世纪时,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后来,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文学

①《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古代印度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②两部史诗都源自民间口头创作,后经人加工而成,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

艺术

很多都与宗教有关,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

数学

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3.文化交流

(1)公元前后,古代印度文化开始传播到东南亚。5世纪时,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已经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

(2)佛教文化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南传佛教的经典主要用古代印度的巴利文书写,巴利文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知识点二 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1.古代朝鲜文化

(1)成就

①公元前5世纪前后,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

②7世纪,修建了观测天象的瞻星台。

③12世纪完成的《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

④音乐、舞蹈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2)文化交流

①佛教、道教和儒学从中国传入,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

②汉字长期在朝鲜半岛使用。

③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创制了本民族文字。

④朝鲜半岛的古代文化也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宫廷中就已经有了朝鲜半岛的乐舞。

2.古代日本文化

(1)主要成就

①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海、河、树、山、龟、蛇等都有神灵,应该加以崇拜。神道逐渐发展起来。

②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

③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④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

⑤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大和绘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

(2)文化交流

①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日本本土文化得到发展。

②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③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知识点三 美洲印第安文化

1.形成背景: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

2.主要成就

(1)宗教信仰

玛雅人

崇拜的大多是自然神,创造之神伊查姆·纳是最重要的神

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

太阳神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

(2)科学艺术

玛雅人

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发明了“玛雅历”;创造出20进制,知道“零”的概念

印加人

建造了驿道和太阳庙;会使用麻醉 剂,能进行人体解剖;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

阿兹特克人

采用天然铜锻造铜器;使用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

3.毁灭: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印第安人遭到了大肆屠杀,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下面这张图片上的文字被称为印章文字,至今它们还没有被完全解读。在摩亨佐达罗出土的一百二十三个钢印章上,有三十六个刻画着牛的图形;还有头上长角的立姿人兽图形和抽象的牛头图案。你如何理解“牛”大量出现在印章上这种现象?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提示:牛在古印度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非同寻常的位置。牛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生产动力乳和肉,而且更代表了一种丰足,成为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心理寄托和希望的象征。对牛的崇拜,构成印度河流域文明最突出的一道风景线。

批注:                               


2.《摩诃婆罗多》(如下图)和《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你如何理解两部史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提示:两大史诗是在长达数世纪的过程中在民间口头流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史诗中纳入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诗篇,汇集了大量的民间口头创作。两大史诗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是印度人民拥有的巨大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印度后世各类文学艺术创作汲取素材的一个重要来源。

批注:                              


3.阅读教材P27“思考点”:古代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提示:(1)中国的佛教就是从印度传来的,然后又通过朝鲜传到了日本,影响了日本文化。

(2)印度文化的影响向南,包括了越南、柬埔寨、老挝,并通过双向性贸易往来和向东南亚移民,将印度的宗教文化传入东南亚,对东南亚的政治、宗教、文化、艺术、风俗、建筑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影响的还有印度尼西亚。

批注:                              


4.阅读教材P31“学思之窗”: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对印第安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1)中断了印第安人所拥有的较高的文化。

(2)传播了欧洲的文化,使欧美文化在交融中共同发展。

批注:                              


[思维导图]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古代印度和美洲文化的特点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材料一 孔雀帝国时代,保存了大量的以佛教为题材的精细的雕刻和优美的绘画。壁画虽然大部分已经毁坏,但仅就所残存的部分来看,其高超的艺术是很令人惊讶的……在《吠陀》和佛经中都保存有不少医学知识。在《长阿含经》中曾提到沙门、婆罗门用“鍼灸(即针灸)药石”疗治各种疾病。

材料二 玛雅文明历史悠久。1977年出版的墨西哥大百科全书把玛雅文明划分为三个时期:前古典时期,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292年;古典时期,从公元292年到900年;后古典时期,从公元900年到1527年。玛雅人有“美洲的希腊人”之称。

(1)材料一说明印度文化的什么特征?

提示:佛教在印度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影响到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

(2)材料二体现了玛雅文明的什么特征?如何理解“美洲的希腊人”?

提示:特征:有悠久的历史。理解:玛雅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影响广泛深远。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古代印度和美洲文化的特点

(1)古代印度文化特点

①以宗教为中心。印度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雕刻、政治法律的制定、道德观念的形成、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在宗教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②佛教在印度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印度的戏剧、电影和音乐、舞蹈等剧本,大多以大团圆结尾,这是它们贯穿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思想的结果。

③印度文化另一个特点是以诗代史。印度人至今尚未写出一部完整的属于全印度人民的历史书,这与古印度人善于以诗代史有关。印度最为著名的两部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就是以诗代史的代表作。

(2)美洲文化的特点

①有悠久的历史。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

②涉及众多领域,取得辉煌的成就。农业、宗教、自然科学、艺术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③对世界影响非常大。如玉米、马铃薯等重要农作物传播到世界各个地方。

④分布范围比较广泛。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等覆盖了北美洲和拉丁美洲地区。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吉米是公元前1500年印度一个非常善于经营的富有商人,家财万贯,他有很多愿望,在当时的条件下,你认为他的哪个愿望可能实现(  )

A.向神庙中的婆罗门上供

B.向国家多纳税,寻求国王授予爵位

C.娶一个美丽的公主做妻子

D.雇佣一名武士,保护财物不受侵犯

A [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掌握神权;第二等级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二等级;第四等级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故选A项。]

2.右图是玉米神像香炉图。通常所讲的玉米文明,最著名的代表是(  )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A.玛雅文明

B.印加文明

C.阿兹特克文明

D.津巴布韦文明

A [玛雅文明、印加文明、阿兹特克文明都是美洲特有的古文明,其中以玛雅文明水平最高,玛雅人的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故玛雅文明是最著名的玉米文明,A项正确。]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古代中国文化对东方国家的影响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中国隋唐时期,日本是大和时代后期、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前期,即公元6世纪至9世纪,这个时期的交流路线则以直接渡海为主,交流方式有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两宋时期,到中国求法和留学的高丽僧人非常多,他们受到中国有关方面的礼遇和照顾,在两国文化交流上,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中国的影响下朝鲜很快学会了雕版印刷技术。两宋时期出现的活字印刷术,大约在13世纪初传入朝鲜,朝鲜人改铸成铜活字。后来,这种新兴的印刷术被朝鲜政府采用,为称誉于世的李氏朝鲜铜活字打下了基础。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秦汉以来:中国文化先后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因儒学影响深远,也称“儒家文化圈”)。儒家思想约公元前3世纪传入越南,约1世纪前后传入朝鲜。

2.隋唐时期:儒学辐射东亚,东亚文化圈形成(东亚诸国形成的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文化圈)。

(1)儒家思想于6世纪初,经朝鲜传入日本。儒学成为越南、朝鲜、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入人们的社会观念、伦理规范和日常生活之中,并逐渐成为越南、朝鲜、日本占主导地位的官方哲学。

(2)新罗统一朝鲜后,常与唐朝互遣使节,并不断派遣留学生赴中国学习,唐朝文化的精髓如律令、科技、佛教、儒学、学校教育、科举制度等皆为新罗广泛吸收。

(3)日本将与唐朝的交往视为国家大事,曾先后十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交流学习,随行的还有众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人数多时一次达五六百,留学生归国时,带回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和大量文献典籍。

(4)日本不仅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层面仿效唐朝,而且对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以及各类生产技术,皆予以吸收融合。

(5)中国文化辐射于整个东亚地区,其中汉字、儒学律令、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成就以及中国化的佛教,影响尤为深远。

3.宋元时期:13世纪,毕昇的活字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又西传到中亚、波斯和欧洲,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3.7世纪末,朝鲜半岛能够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关键在于(  )

A.中国东北民族政权迁都平壤

B.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

C.高丽大将自立为王,迁都汉城

D.中朝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

B [A项发生在4世纪,C项发生在14世纪末,D项发生在16世纪末,故排除A、C、D三项;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B项正确。]

4.在古代,中日曾经友好交往。下列关于古代日本吸收中国先进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日本派遣留学生到中国(隋、唐)学习

②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友好交往

③中国佛教高僧东渡日本讲学,传播中国先进文化

④日本照搬中国的政治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管理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46年日本进行的大化改新,是仿照中国隋唐进行的一次政治经济改革,标志着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日本在对本国进行改革时,结合本国的国情加以改进,而不是照搬中国的政治制度,因此排除含④的选项,故选B项。]

单元复习总结

[知识体系概览]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主题归纳整合]

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表现

1.古代亚洲文化

(1)古代西亚文化(古巴比伦文明)

①宗教是两河流域人们生活的中心,影响到犹太、基督教、穆斯林诸文化。

②《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的最早的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③数学、天文学、医学、建筑与艺术、文字与文学等方面都取得辉煌的成就。

(2)阿拉伯文化:故事集《天方夜谭》,影响广泛。在数学、天文、医学等方面都取得一定成就。

(3)古代印度文化:佛教和印度教是主要宗教,《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是著名史诗,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影响巨大。

(4)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它们都受中国文化影响,但又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

2.古代非洲文化(埃及)

(1)天文和数学:使用太阳历;很早就知道加、减、除的一般规律;计算采取10进制,几何学发达。

(2)医学:已有比较细的分科,会进行尸体解剖,对脉搏的意义也有了某些认识。

(3)建筑与艺术:主要成就有金字塔、阿蒙神庙等。雕像和绘画大都附属于建筑物。

(4)文字与文学:象形文字应用十分广泛,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宗教信仰:多神崇拜,宗教渗透到埃及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欧洲文化

(1)古典希腊、罗马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古希腊人在哲学、文学、史学等方面成就突出,“三大哲人”、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等是著名代表。古罗马的法律对当时和后世欧洲国家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基督教在中世纪西欧影响广泛而深远。

(3)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拜占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罗马民法大全》对欧洲的法学建设影响深远。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

4.美洲文化(印第安人)

(1)玛雅人:最重要的神是创造之神伊查姆·纳;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发明了“玛雅历”,创造20进制,知道“零”的概念。

(2)阿兹特克人:最重要的神是太阳神,使用“图画文字”。

(3)印加人:最重要的神是太阳神;建造太阳庙;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制定太阳历和太阴历。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标解读

时空坐标

1.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印欧人和亚欧游牧民族迁徙的基本事实。

2.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古代人类的迁徙对区域文化形成的影响。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知识点一 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种族起源

(1)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他们是游牧民,驯养了马匹。

(2)印欧人制造了马拉战车。

2.早期迁徙

(1)概况

①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这一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②他们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①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公元前13世纪末因陷入内战逐渐衰落。

②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③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他们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哲学、科学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④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

⑤公元前600年左右,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知识点二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1.迁徙概况

(1)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②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2)3—6世纪

①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

②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同时,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③日耳曼人各支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④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2.迁徙影响

(1)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2)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3)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结合教材P34“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思考:印欧人的早期迁徙有什么特点?

提示:(1)从迁徙方向看,印欧人主要向北、西、南三个方向迁徙。

(2)从持续时间上看,延续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批注:                              

2.阅读教材P35“思考点”,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提示:(1)在不同地区产生了新的人群。如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等。

(2)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式,出现了马拉战车。

(3)提高了生产力,冶铁技术传播开来。

(4)促进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

批注:                              

3.阅读教材P35“历史纵横”,思考:海上民族的特点有哪些?

提示:(1)民族成分复杂。

(2)没有建立自己的国家,没有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

(3)对东部地中海区域的民族构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批注:                              

4.阅读教材P36“学思之窗”,根据上述材料,想一想:阿图尔夫最初对罗马帝国是什么态度?后来为什么会发生转变?

提示:最初的态度:排斥罗马帝国的一切。发生转变的原因:阿图尔夫认为罗马的法律对哥特帝国有重要的意义。

批注:                              

5.阅读教材P37“思考点”,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1)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催生了一批新国家。

(2)促进了各个区域文化的发展。

批注:                              

[思维导图]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古代亚欧人类的迁徙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材料一 约从公元前3000年代末开始,印欧语系各族分批地从他们的故乡地区向外迁徙,形成一个个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民族迁徙浪潮。为何迁徙?因为,当时印欧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社会内部已发生了阶级分化,军事首领和贵族的地位和作用已逐渐加强。对他们来说,进行掠夺是比劳动更容易、更荣誉地获取财富的途径,对财富的追求成了他们迁徙的主要动力。在印欧人中,原始社会的解体过程是不平衡的,黑海北岸地区开始较早,而其他地区则较晚,这也是形成多次迁徙高潮的内部原因。

——据《人类源流史》

材料二 约在1世纪,匈奴人开始迁徙,从而导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在东方,迁徙促成了中国民族大融合和暂时的政治分裂,使封建制度得以调整和发展;在西方,这一迁徙浪潮成为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因素之一,促成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和封建制度的产生与形成。

——《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印欧人迁徙的原因有哪些。根据材料二说明匈奴人西进的影响。

提示:原因:原始社会解体促使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为获取财富而进行掠夺;社会变革的程度不同。影响: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有利于日耳曼帝国建立和欧洲封建制度的形成。

(2)根据材料二,说明匈奴人南下的影响。

提示:有利于民族交融,完善了中国的封建制度;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国家统一。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古代印欧语系各族的迁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1)对被征服地区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了先进文明中心暂时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

(2)一定程度上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积极的影响。首先,他们的迁徙有利于当时先进的社会制度的确立和扩大。印欧人的迁徙使南亚次大陆到西欧几乎连成一片。奴隶制真正在世界上确立了统治地位,希腊、罗马等国的奴隶制高度发达。其次,各民族的大迁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古代各文明地区的闭塞状态,扩大了经济、文化交流,还带来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

(3)古代印欧语系各族在迁徙中所建立的国家,使古代世界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天欧洲国家和民族分布的主要格局是在印欧语系各族迁徙过程中确立起来的。总之,对古代印欧语系各族的迁徙,既要看到其破坏性的一面,又要正确估计它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积极影响。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以下与印欧人的迁徙无关的是(  )

A.马和战车是他们的武力优势

B.对亚欧大陆的区域文化有重要影响

C.波斯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D.势力一度达到印度北部

D [势力一度达到印度北部的是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帝国。]

2.公元1世纪左右,它统一各个部落,建立了历史上有名的帝国,其疆域从阿富汗扩张到了北印度的旁遮普。这里的“帝国”是(  )

A.亚述帝国    B.埃及帝国

C.波斯帝国 D.贵霜帝国

D [由“公元1世纪左右”和所学知识可知,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的是西迁中亚的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帝国,故选D项。]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全面认识古代民族大迁徙与中西文化发展的关系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

(1)对西欧:民族大迁徙使西欧出现了一种崭新的文化。昔日的罗马“公民文化”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罗马文化、日耳曼文化与正在兴起的基督教文化一起,在古典文明的废墟上,形成了一种以基督教文化为载体的、包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与东方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文化。这种文化成为日后西方文化的渊源。

(2)对中国:民族大迁徙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新发展。自汉代以来,经南北朝直至隋唐统一,所有内迁到中原的北方诸族,逐渐融入汉民族中。不仅为汉民族自身的发展融入了新的血液,也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贡献,进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新发展。

2.民族大迁徙导致中西文化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原因

(1)在中国,中原地区的主体民族以其人口众多、内部高度的文化认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共同体,因而人数有限的南下游牧民族难以改变其文化认同观念。而且内迁民族一般都向往先进、发达的中原文化,所以在他们对中原社会经济进行破坏的同时,很自然地接受了中原文化,并使其劫后重生,有了新的发展。在西欧,罗马帝国境内民族众多,且流动性强,未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共同体。当罗马社会发生危机时,旧的文化体系被打碎,各种文化因子在社会裂变中重新组合,很容易形成一种新的文化。

(2)从文化的经济基础看,中国与罗马虽然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但经济结构不同。所以,当遇到异质文化的冲击时,中国文化由于与生俱来的聚合性,能够经过自我调整,渡过难关,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西欧则是各种文化经过剧烈冲突与混合,形成一种崭新的文化。

(3)从文化的持续发展来看,在中国,民族大迁徙没有对根基雄厚的传统文化造成致命的打击,只是融进了一些新的内容。在西欧,日耳曼人使外族的文化、宗教、政治和立法“归并到他们自己的民族生活里面来”。强大的异质文化将昔日的古典文化体系彻底打碎,其内容与“蛮族”文化、基督教文化混合,经过熔炼,铸成了一种崭新的西欧文化。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3.2018年1月15日,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举行科研成果汇报会,宣布经过多年的寻访,来自中国的考古工作者终于在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交界区域找到了大月氏人西迁后留下的踪迹。关于这次西迁的说法欠妥的是(  )

A.大月氏西迁体现了其好战的特征

B.大月氏西迁主要是为了摆脱匈奴的迫害

C.它建立的贵霜帝国一度十分强大

D.大月氏人曾西迁到中亚

A [由所学知识可知,大月氏人是为了逃避匈奴人而非因为好战才被迫西迁的,故A项说法欠妥,符合题意。]

4.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民族大变动,它发轫于匈奴西迁,在匈奴的不断打击下,整个种族被迫进行整体性大迁徙,并强力进入罗马帝国。这里的“种族”是(  )

A.哥特人     B.盎格鲁—撒克逊人

C.日耳曼人 D.法兰克人

C [结合所学知识和“进入罗马帝国”这一信息可知,这里的“种族”是日耳曼人,选C项;排除A、B、D三项。]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课标解读

时空坐标

1.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近代殖民活动与人口跨地区转移的关系。

2.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华工对开发美洲、大洋洲的贡献。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知识点一 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殖民扩张

(1)概况: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在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2)结果:屠杀、奴役以及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后的100年间,印第安人数量减少了90%—95%。

2.族群变化

(1)背景

①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在此后三四百年间,非洲失去了大约1亿人口,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

②上千万黑人奴隶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了劳动力。

③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

(2)概况

①印第安人数量的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的激增,迅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

②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3)影响

①北美:美国、加拿大的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在美国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

②西印度群岛: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

③拉丁美洲: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没有禁止不同族群之间的通婚,混血人种成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在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但也很少超过人口的半数。

④来自不同地方的各个族群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他们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知识点二 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英国殖民活动

(1)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

(2)19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

(3)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

2.人口结构变动

(1)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

(2)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知识点三 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开发美洲

(1)背景

①19世纪初,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②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

(2)过程

①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

②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的殖民者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的工资支付运输费用,获取了巨额利润。

③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因为生活所迫,或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

④19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华工人数已有十几万。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3)影响:在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2.开发大洋洲

(1)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1858年,华工人数已超过4万。

(2)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开发。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阅读教材P38“学习聚焦”,想一想:美洲的人口结构为什么会发生改变?

提示:其主要原因在于欧洲殖民者的入侵,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因为屠杀、奴役、传染病,导致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二是大量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三是欧洲白人因为种种原因进入美洲。

批注:                              

2.阅读教材P39“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插图,思考:三种文化的寓意是什么?

提示:这三种文化是古老的阿兹特克文明、西班牙殖民文化与墨西哥现代文明,象征墨西哥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与兼容并包的民族特征。

批注:                              

3.阅读教材P39“学思之窗”,想一想: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有什么影响?

提示:西班牙和葡萄牙给美洲带来新的文化,印第安人在保留自己文化相对自治性的同时,也积极地适应新的环境,与欧洲文化交流、融合,发展出独特的美洲文化。

批注:                              

4.阅读教材P40思考点,想一想:英国的殖民活动对大洋洲人口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使大洋洲的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大洋洲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使白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批注:                              

5.下面图片上的英文意为“黑奴贸易和奴隶制的废除”,思考一下:黑奴贸易停止的原因是什么?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提示:伴随工业革命的深入,大工厂制度形成,使英国感到与其从非洲输出奴隶,不如把非洲变成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更为有利;黑人奴隶的反抗及启蒙运动的影响,在工业革命后,黑奴贸易就慢慢终止了。

批注:                              

6.下面是两幅唐人街图片,思考:图片蕴含着怎样的历史信息?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图1 温哥华唐人街  图2 墨尔本唐人街

提示:(1)英美等列强强迫清政府允许华工出国,形成了苦力贸易。

(2)大量华工为近代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

批注:                              

[思维导图]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世界近代史上的人口转移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材料一 被手下人称为“曼科船长”的法国独臂海盗……捕获了来自英国利物浦的……“海神”号三层甲板帆船。当他发现战利品(“海神”号上的货物)竟是“近四百名非洲人,大部分是年龄在十二至十五岁的男孩和男人,而且还有一些女人和儿童”时,“曼科船长”便毫不犹豫地摇身一变为贩奴商。这是因为,“海神”号上的奴隶被整批卖出的话,将给主人带来至少八万银比索(相当于当时西属美洲墨西哥或者秘鲁总督的年俸)的巨额收入。

——《新世界的自由与骗局:近代美洲历史的“悖论”》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 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家,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的“四百名非洲人”将被运往哪里?这种贸易有什么影响?

提示:他们将被运往美洲。深刻改变了非洲和美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但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矿山和种植园提供了劳动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提示:①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移民潮。

②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对世界近代史上跨地区人口转移的认识

(1)原因

①西方国家为了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把大批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殖民地。

②为了开拓海外殖民地,西方列强掠卖人口。如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规定:准许华工出国。这实际上是准许列强掠卖中国人口,用于开发海外殖民地。

③工业化引起人口过剩,导致人口迁移。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洲移民涌入大洋洲。

(2)形式

①自发移民,如英国大批清教徒逃亡北美。

②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活动,如进行黑奴贸易。

(3)地域

①由欧洲迁往北美。

②由非洲迁往美洲。

③由亚洲迁往美洲。

(4)影响

①增强民族认同感。如迁往北美的移民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

②加快了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开发进程。

③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如19世纪的欧亚移民,大大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④人口迁移导致新的民族国家诞生。如美国的建立。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下面是描述人类近代史上洲际人口迁移的诗文,文中“我们是证人”要证明的是(  )

大海的深处,

泥泞的沙里,

躺着被人遗忘了的,

锁着铁链的人骸在死沉

沉的黑暗里,

闪烁不幸的奴隶的白骨。

他们从漆黑的巨浪里,

大声呼唤:“我们是证人!”

   ——一位美国诗人

A.罪恶的奴隶贩运 B.对印第安人的屠杀

C.远洋迁徙的艰难 D.黑人奴隶制的残酷

A [材料关键信息为“大海”“奴隶”,所以诗人控诉的是黑奴贸易,而不是对印第安人的屠杀,A项正确,B项错误;诗句未体现C、D两项内容,排除。]

2.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

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洲原住民”的急剧减少与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掠夺与扩张有必然联系,大量欧洲殖民者涌入美洲,屠杀土著印第安人,也带去很多新型传染病。A、C两项包含在B项之中;D项与题干信息构不成因果关系,排除。]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华人对世界的贡献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华人在新大陆的出现,最初是同拉美的契约劳工制联系在一起的。19世纪中后期,大多数到达美洲的华人是作为半奴隶性质的契约工被输入的。据估计,1847—1874年,运往拉美的华工多达26万以上。早年的华工以勤劳、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为地区基础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譬如,古巴、英属圭亚那、牙买加等地的蔗糖业,秘鲁钦查群岛的鸟粪开采业,巴拿马运河的开凿,墨西哥北部棉花种植业的发展,都渗透了华工的血汗。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华人在美国、加拿大铁路建设中的贡献

①1862年,美国决定修筑太平洋铁路。该铁路原计划14年建成,华工只用了7年,这在世界铁路建筑史上是一大奇迹。这条铁路建成后,促进了美国东西部的运输,为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美国华工还在南太平洋铁路、北太平洋铁路建设中作出巨大贡献。

②1878年,加拿大决定修筑太平洋铁路,在最艰巨和危险地段工作的是华工。

③另外,19世纪50年代起,华工受雇于美国加州白人农场主,华工用半个多世纪推动了加州农业的迅速发展。

(2)华工对开发澳大利亚的贡献。华工输入澳大利亚兴起于19世纪40—50年代,人数一度多达6万余人。中国的矿工们为澳大利亚淘出了大量的黄金,创造出了巨大的财富。采金业萧条后,在澳华工又转向其它行业。他们为澳大利亚社会和民族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3)华工为马来西亚橡胶业和锡矿业作出重大贡献。马来西亚橡胶业的开拓者是华侨,19世纪初,华侨开始开发马来西亚锡矿,经过长期艰苦的采掘,形成了多个主要矿区。

(4)华工还为东南亚经济作物的开发种植作出很大贡献。

(5)近代华人还在南非金矿开发,甚至一些国家的独立战争中作出较大贡献。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3.下图为《在加州开采金矿的华工》,此时的华工(  )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A.其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

B.为开发美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C.来到美洲主要是出于个人意愿

D.工作生活的条件优于其他国家

B [华工出现在加州是殖民侵略的后果,A、C两项错误;D项题干未体现,排除;在加州的华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故选B项。]

4.圣诞岛位于澳大利亚西北,今天,它已经成为澳大利亚乃至全球的一块独特领地。目前岛上1 600人中,华人占70%。但圣诞岛100多年来的历史,可以说是近代华工的一部血泪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可能是(  )

A.近代清政府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矿工

B.圣诞岛的美丽风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C.众多华人志愿加入开发大洋洲的队伍

D.澳大利亚政府招贤纳士政策取得成效

A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大量华工被运往美洲、澳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故A项正确。]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课标解读

时空坐标

1.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力的流动和难民问题。

2.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知识点一 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全球劳动力市场

(1)形成背景: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

(2)流动表现

①二战后,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东地区的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同时,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吸引了许多亚非移民。

③20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

2.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

(1)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2)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作为移民中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 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1.难民的概况

(1)定义:因为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的独特群体。

(2)来源:二战前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二战后的难民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2.难民的救助

(1)背景:难民在收留国一般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处境十分艰难。

(2)目的:保护难民的基本人权。

(3)措施

①1950年,联合国成立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

②195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

③1966年,联合国又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

④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以期引起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重视。

(4)现状: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

知识点三 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1.形成原因: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世界出现了遍及各国的移民社会,在不同文化的交汇、借鉴与认同中,这些移民社会形成各种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

2.代表类型

类别

背景

特征

影响

美国文化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来到北美,共同建设美利坚合众国

以欧洲文化为主流,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

①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

②多元文化传统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新加坡文化

①19世纪以来苏伊士运河的通航,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

②新加坡逐渐成为繁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从英国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

①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②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

③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阅读教材P43右上角插图“表现跨国公司雇员在全球流动特点的漫画”,思考:跨国公司对劳动力的全球流动有何作用?

提示:加速劳动力在全球的流动,同时也影响了劳动力在全球的流动方向。

批注:                              


2.阅读教材P43“思考点”,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演变对人口迁徙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1)从劳动力自身看: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部分自身实力相对较低的人员的流动范围。

(2)从人口的流向看:全球劳动力的流动自20世纪80年代呈现出新的特征后,各跨国公司成为“知识精英”的集中流入方向,而这些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大都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这就使人口迁移呈现出一定的“定向性”。

(3)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看:由于“知识精英”多具有高学历、高水平的特点,发达国家往往不惜重金笼络其中的佼佼者,这不利于人才向实力相对较弱的发展中国家流动,因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往往“望才兴叹”。

批注:                               


3.阅读教材P46“学思之窗”,美国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1)第一阶段,美国的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以欧洲人为主,占到85%。在这些人中,英国人又占据了大多数,这跟英国对美洲进行殖民扩张有密切的关系。

(2)第二阶段,来自欧洲的移民占33%,相对第一阶段大幅下降,这主要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吸收了来自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的大量劳动力,特别是来自拉丁美洲的移民占39%。(3)第三阶段,美国的移民结构又发生了重大变化,来自欧洲的移民比重下降到10%,而来自亚洲的移民比重增加到了38%。这是因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来自亚洲等地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毕业后留在发达国家工作,这大大改变了美国的移民结构。

批注:                               

[思维导图]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劳动力的全球性流动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来自拉美和亚洲的移民逐渐成为主流,使人口的民族构成正逐渐发生转变。亚洲人集中在一些主要的大城市,如旧金山、洛杉矶等城市的唐人街规模都很大。作为少数民族的移民初期在一些较低层次的细分市场上找到生存环境……后来,亚裔移民凭借勤奋努力和聪明才智在各个行业和领域涌现出大批的优秀顶尖人才,如以李政道、丁肇中等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代表的科技精英。

——《浅议二战后世界移民的特点》

材料二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二战后初期,美国为什么能够吸纳顶尖人才?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美国的人口迁移呈现出什么趋势?

提示:原因:二战后初期,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吸引人才。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知识精英”迁入美国。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吸引海外人才磁力渐强”的原因。

提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对人才需求旺盛;政府对人才政策不断进行调整,为其提供各方面的便利;中国较为稳定的环境的吸引。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二战以后人口多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明显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迁移形式多样化。

(1)政治性的国际迁移急剧增加。如战后欧洲重新划定国家边界,使东欧各国因国界变动而有人口互相迁入迁出。

(2)国际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大批欧洲人从殖民地返回故里。

(3)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来源结构发生变化,欧洲移民减少,拉丁美洲成为移入人口主要来源地,20世纪70年代后亚洲移民人数超过了欧洲。

(4)世界性人口迁移高潮已接近尾声。

(5)外籍工人逐渐成为人口在国际间移动的主要形式。

(6)国际难民数量增多,持续时间长。

(7)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经济全球化对劳动市场最重要的影响结果是增强了它的灵活性,引起了人口迁移和劳动力迁移的增长。由此推知(  )

A.经济全球化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唯一诱因

B.劳动力迁移是经济全球化重要表现之一

C.在真正全球化之前没有出现人口的迁移

D.经济全球化进程取决于劳动力是否流动

B [由题干可知,经济全球化引起了人口和劳动力迁移,故B项正确;A、C、D三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

2.随着发展中国家被吸引到全球化过程中,大量的移民涌入西方国家。下列关于移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跨国公司在移民的流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国际分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不断深化

C.二战后全球劳动力的流动方向主要是中东

D.非洲是西欧发达国家劳动力的最重要源地

A [跨国公司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在全球范围内雇用劳动力,推动劳动力在世界范围内流动,故A项正确;B项与题干无关;C、D两项说法均欠妥。]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文化多元化的利与弊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利

①文化多元化能促进人们的思想开放,促进社会的创造和创新。

②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③有利于增加人的流动性,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④有利于提高社会包容度。

⑤有利于带动社会、文化、道德水平的提升。

⑥有利于实现社会真正的平等。

(2)弊:不同文化之间有时会出现误解,发生冲突。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3.各国各类的移民社会形成的大背景是(  )

A.全球劳动力的无障碍流动

B.各国政府的相同人才政策

C.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趋势

D.人才间的矛盾不可调适

C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各类移民社会的形成,故选C项。A、B、D三项与史实不符。]

4.美国移民文化的来源是(  )

A.欧洲、非洲、亚洲、拉美、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文化

B.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文化

C.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文化、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

D.非洲、拉美、大洋洲、欧洲、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文化

A [由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移民文化”的来源是欧洲文化、非洲文化、亚洲文化、拉美文化、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文化,故选A项。]

单元复习总结

[知识体系概览]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主题归纳整合]

人口迁移对文化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文化互化与文化融合的影响

(1)一个地区的人口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拥有不同文化的两个人口集团之间就必然会发生接触,这就会出现文化的涵化、互化与融合甚至冲突的过程。

(2)人口迁移,导致两种或多种文化相互接触,形成吸纳、整合、兼容、创新的文化变迁过程,这一过程会导致不同文化彼此都发生改变,在互化的基础上混合形成一个新文化系统。如美国,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长期充分的交流和融合,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一个新的多元的美利坚文化也因此产生。

2.人口迁移对文化冲突与文化整合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文化冲突的影响

人口迁移流动使两种或多种不同文化系统发生接触,文化冲突就成为必然。一个人口集团迁移到另一个人口集团所在的地区,必须面对两个拥有不同文化系统人口的文化考验,或是拒绝,或是接受,或是在双方的冲突中消除隔阂,取长补短,达到新的融合。

(2)人口迁移对文化整合的影响

人口迁移使拥有不同文化的人口群体相互接触和交流,各种文化之间,包括各种新文化之间,各种新文化与原有文化之间会出现一个相互适应、相互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这就产生了文化的整合。

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标解读

时空坐标

1.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角度了解古代中西方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

2.从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古代商道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知识点一 丝绸之路

1.名称来源

(1)人类早期几个文明中心之间的交往通道中,最著名的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

(2)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而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

2.标志事件: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此次出使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3.分支路线: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

4.衰落: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知识点二 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综述:除丝绸之路外,古代欧亚大陆还存在其他重要的商路,它们往往也被纳入“丝绸之路”的广义范畴。

2.概况

(1)“草原丝绸之路”: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

(2)“西南丝绸之路”: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3)“海上丝绸之路”

①早在西汉,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②宋元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③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知识点三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物质和技术

(1)对外输出

①随着丝绸的不断向西出口,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也很早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③瓷器主要经由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

④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各类瓷器。

(2)对内引入

①西汉获得了大宛国当地出产的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

②西瓜和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如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③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曾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④宋元时期,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传入中国。

⑤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2.精神和文化

(1)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此后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

(2)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

(3)继佛教之后,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4)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阅读教材P49插图“甘肃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思考:这幅画描绘的事实有何意义?

提示:壁画的内容是张骞出使西域,这次出使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批注:                              

2.阅读教材P50“思考点”,如何理解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这种说法?

提示:空,同“孔”,凿空,即凿孔,开通道路,这是形象化的说法,意思是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以西。自此,不仅西域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中西交流之路被打开,丝绸之路也从此成为官方的中西交通要道。张骞的两次出使,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及中亚各地的联系,使汉与西域的交往逐渐频繁,丝绸之路上,使臣与商旅往来不绝于道。我国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往西方,丝绸生产技艺也由此西传。

批注:                              

3.阅读教材P50左侧插图“绘有身着丝绸妇女形象的古希腊陶壶”,思考:它蕴含了哪些信息?

提示:(1)说明丝绸很早就成为中西方进行贸易的商品。

(2)说明中国的制瓷技术很早就传到西方。

(3)反映了中国与欧洲的贸易有悠久的历史。

批注:                              


4.阅读教材P52“学思之窗”,阅读材料,想一想:张骞提出了怎样的探险计划?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计划?

提示:(1)计划:由西南开辟直通身毒和中亚诸国的路线。

(2)原因

①张骞从与大夏国人的交流中得到启发。

②羌人和匈奴所控制的地区十分危险,这样可以避开此风险。

批注:                              


[思维导图]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丝绸之路的开辟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材料一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约于前5世纪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陆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

材料二 19世纪初期,尽管欧洲强权已在海上遍布,中国依然被西方认为是向往之地,是最兴旺与古老的文明,学者多认为这是丝路在中西交流史上所带来的精神性影响,也造成西方在近代200年间,认为与中国交易能获得巨大利润的印象。

(1)根据材料一,广义的丝绸之路在形成上具有怎样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包含哪些路线。

提示:特点:连续性、继承性。路线: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2)材料二中的学者认为丝绸之路与近代列强侵略有何关系?

提示:古代丝绸之路使很多西方国家对中国充满向往,这使得近代欧美列强认为与中国交易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于是它们多次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以扩大中国的贸易。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丝绸之路的特点

(1)起源早,历史悠久。最早的丝绸之路距今已经有2 600余年的历史。

(2)线路多,覆盖面广。古代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覆盖了欧亚大陆乃至非洲地区。

(3)时间长,历时千年。从汉代张骞“凿空”到明代丝绸之路衰败,历时1 600余年。

(4)重经济,互利互惠。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是出于军事目的,但他所开辟的这条道路在后来所产生的作用却远远超出了军事范畴。可以说,丝绸之路从军事路、外交路发展为民生路、商业路、文化路,特别是在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丝路两端以及沿途都大受其益。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下列属丝绸之路起点的是(  )

A.长安   B.敦煌   C.北京   D.兰州

A [丝绸之路的起点,西汉在长安,东汉在洛阳。]

2.近几十年来,在我国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许多来自古代中原地区的丝织品,请判断地区使用中原丝织品,最早可能是在(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使得丝绸之路得以开通,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的往来,中原的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域(即今天的),故选B项。]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为纪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跨国申遗成功六周年,2020年6月19日,“2020年丝绸之路周”主场活动开幕式在浙江杭州举行。活动发布《2019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年报》,来自9个国家的31位文化遗产领域专家组成国际评审团队,对过去一年的考古发现、学术研究等板块推出相应榜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梅希蒂尔德·罗斯勒在视频贺词中称,丝绸之路精神值得发扬光大。丝绸之路不仅体现互学互鉴精神,还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未来国际合作的共同基础和起点,为人类构筑心灵的和平屏障。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古代东西方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商贸往来的主要通道,我国利用这一通道将各种东方的特产传入西方,同时也将西方独有的特产传到了东方。

(2)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还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中国的四大发明由丝绸之路传到西方,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基础。欧洲和中亚地区的艺术形式也通过丝绸之路受到希腊和罗马文化的艺术熏陶。丝绸之路让唐朝接受了不同国家的舞蹈和音乐等文化。郑和七下西洋传播了中国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欧亚非各国进行了经济和文化交流。

(3)促进了多种宗教的传播和交流。很多国外传教法师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东方进行传教,促进了文化交流。唐朝的玄奘西天取经促进了唐朝和印度的宗教交流。丝绸之路让各国的传统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许多外来宗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3.《旧唐书·乐志》称:“大抵散乐杂戏多幻术,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据此可知,唐朝时(  )

A.流行西方古典主义音乐

B.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

C.强化对地区的管理

D.中印文化交流空前繁荣

B [根据材料“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可知,在唐朝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中外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故选B项;幻术不属于西方古典主义音乐范畴,排除A项;材料中未体现对地区的管理,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中国与中亚、印度的文化交流,排除D项。]

4.2015年3月,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旨在重开“丝绸之路”。关于古代“丝绸之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东汉张骞始开丝绸之路

B.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

C.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D.丝绸之路起点是洛阳

B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它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故选B项。]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标解读

时空坐标

1.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角度了解近代以来全球贸易网的形成过程。

2.从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商品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知识点一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15世纪之前: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2.地理大发现后

(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

(2)表现

①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咖啡、烟草、可可等出现在欧洲市场并成为欧洲人喜爱的商品。

②欧洲的产品也开始在美洲市场销售。

③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如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等。

④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工业革命以后

(1)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形成了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2)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通过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输送到世界各地。

4.两次世界大战期间: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因冷战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仍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3)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世界贸易突飞猛进。

(4)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一些产品往往由众多国家的公司合作完成。

知识点二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条件

(1)买卖双方的接触、洽谈、协商、协议,以贸易为平台输送的各种商品,把世界各地的生产者、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2)同时也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2.表现

(1)饮茶风俗

①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16世纪以后,中国茶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②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

③英国茶会上用中国茶和中国的茶具来招待客人成为主人炫耀的方式。荷兰许多富裕家庭都设有专门的“茶室”。

④各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在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在英国形成了“下午茶”。

(2)服饰变化

①17世纪末,回到法国的传教士穿着中国服装参加舞会,获得全场喝彩。

②中国服装柔软的面料、富有东方韵味的款式、线条流畅的龙凤花草纹样等,融入法国18世纪的服装设计之中。

③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有吸收了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有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这些服装大胆采用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④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3)钟表技术

①钟表诞生于欧洲,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传入中国内地。

②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一些清朝高官将进口的钟表作为珍稀物品收藏。

③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一些公共场所也安装有钟表。

④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3.发展

(1)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2)除了传统的与吃、穿、用等相关的商品,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阅读教材P55插图“油-醋瓶”“茶叶瓶”,思考:这两件瓷器透露出哪些信息?

提示:(1)中国的瓷器传入到欧洲后,受到各国君主和达官显贵的喜爱。

(2)中国瓷器影响到欧洲国家瓷器制造业的发展。

批注:                              


2.阅读教材P55右下角插图“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股票”,思考:它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1)世界贸易的扩大。

(2)出现了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即股份公司。

批注:                              


3.阅读教材P56插图“荷兰殖民扩张示意图(15世纪末—17世纪)”,思考:荷兰为什么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提示:(1)荷兰的商业实力非常强大,芬兰商人的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

(2)它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商船,船队来往于世界各地,承揽了世界海上大部分运输。

批注:                              


4.阅读教材P57“学思之窗”,思考: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经营情况体现了跨国公司的什么特征?

提示:(1)跨国公司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非常重要。

(2)跨国公司占各国GDP的比重总体呈增加趋势。

(3)跨国公司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非常激烈。

批注:                              

5.阅读教材P58“史料阅读”,思考:你从这则材料中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1)当时只是出现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世界贸易还没有大规模发展。

(2)茶叶当时在西方还没有成为公众的普通消费品,只是作为宫廷贵族们享用的奢侈品。

(3)中国的茶具和茶叶当时在西方很受社会上层的欢迎。

(4)英国诗人沃勒名为论茶,实则借助茶叶之物和葡萄牙公主凯瑟琳生日之时,抒发自己对茶叶的感情和对王后的歌颂与祝福。

批注:                              

[思维导图]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材料一 资本主义国家将资本输出作为金融资本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从而加速了资本的跨国流动,发展起国际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形成世界性的金融资本体系。

——刘金源等《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

材料二 二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依据材料一,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促进世界市场发展方面有什么新进展?

提示:资本输出规模大,由此形成世界资本、金融体系。

(2)从材料二中,你发现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为什么?

提示:现象:世界关税平均水平在不断下降,世界贸易总额持续增长。原因:西方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

(1)世界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国际贸易以超越物质生产发展的速度迅猛增加,达到空前水平。战后1948—1985年的37年里,资本主义国家出口额从539亿美元增加到17 525亿美元,增长了31.5倍。

(2)国际资本贸易空前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联系加强的重要表现。1984—1989年,国际金融市场净融资额年递增率达25.2%,而目前国际货币市场上的年成交额已是世界商品和劳务年贸易总额的25倍以上。

(3)世界经济联系的内容发生较大变化,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出现新特点。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制成品比重上升。商品越来越多样化、高级化、优质化和综合化、整体化。技术贸易发展扩大。

(4)世界经济联系形式日益多样化。如:生产合作和装备业务、技术转让、补偿贸易、合资贸易、合资经营、国际分包合同、来料加工以及联合投标等。

(5)地区贸易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为区域贸易不平衡,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为发达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加强。发达国家的贸易额由20世纪50年代末占世界贸易总额的66%提高到目前的71%。发达国家已占国际货币资本市场融资的80%左右。

(6)世界经济一体化与经济贸易的区域化、集团化及跨国公司的出现,使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和复杂。目前,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已占资本主义世界贸易额的1/3。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和地位最重要的是欧洲、北美及亚太地区三大区域经贸集团。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两岸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包括(  )

①荷兰人兴起喝茶之风 ②法国人的菜肴中出现香料 ③印第安人开始食用可可 ④印第安人开始食用牛肉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A [新航路开辟后,许多新的商品如中国的茶叶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故①正确;新航路开辟后,香料等传统商品的交易量成倍上升,但香料在此前就已存在,故②错误;可可是美洲物种,故③错误;牛肉为旧大陆物种,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传入美洲,故④正确,A项符合题意。]

2.据统计,1870—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增加了2倍多,这反映出此时(  )

A.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兴起

B.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形成

C.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均衡

D.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

D [据材料“1870—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增加了2倍多”可以看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故选D项;16世纪,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自由资本主义兴起,排除A项;世界经济一体化是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经济联合体的过程,是世界经济长期发展的一种趋势,排除B项;世界经济发展是不均衡的,排除C项。]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茶向西方传播,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内容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茶是中华文明最具精髓、最具权威、最具价值的部分。100多年前,中国茶叶曾经垄断着世界茶叶市场,和瓷器、丝绸等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中国的各大名茶更是蜚声海外,誉满天下。然100年后的今天,中国茶叶在世界上的地位是,面积第一,产量第二,出口第三,创汇第四。印度、日本、斯里兰卡等国家或在总量上,或在单品上都超过了中国。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唐宋时期,朝廷大力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得茶叶传播到世界的各个地区,同时,也为“海上茶叶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外国人著述立传,为传播茶叶作出贡献

①851年,阿拉伯人苏莱曼详细介绍了中国广州的情况,其中特别提到了茶叶。14世纪到17世纪,中国的茶叶经陆路输往中亚、波斯、印度西北部和阿拉伯地区,再通过阿拉伯人首次传到西欧。

②欧洲传教士利玛窦、科鲁兹等对于中国的茶风、茶俗、茶事活动进行了详细而具体的记载(《利玛窦——中国札记》、科鲁兹《广州述记》),使得西方人通过这些著作加深了对中国茶叶的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茶叶的美誉度。荷兰人在1610年左右将茶叶带到了西欧,1650年后传至东欧,再传到俄罗斯和法国等国。

③欧洲殖民者将饮茶的习俗传入美洲和大洋洲。品饮红茶成为英国上流社会一种高雅的行为,茶叶成了高档礼品。

(3)中俄边境重镇恰克图是两国进行通商贸易的商业贸易中心,茶叶是其中重要的商品。俄罗斯商人将茶叶贩卖到西伯利亚伊尔库兹克、乌拉尔、秋明等地区,甚至还一直运送到遥远的莫斯科与圣彼得堡。

(4)到19世纪,中国茶叶几乎传遍全球,俄罗斯帝国还学会了种茶、制茶技术。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3.17世纪60年代,英国贵族请客,会给客人几片茶叶,泡水喝完,客人把茶叶夹在汉堡里吃掉。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最有可能是(  )

A.英国人很节约茶叶

B.东西方贸易规模小

C.英国人的风俗受中国人影响

D.茶叶有药用价值

B [A、D两项都有可能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中国人不吃茶叶,C项错误;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时东西方贸易的规模比较小,中国出口到英国的茶叶比较少,即便是英国的上层,也对茶叶格外珍惜,故选B项。]

4.《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右图)是法国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于1866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展现了民众饮茶的场面。它在本质上反映了(  )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A.茶在法国已不再是奢侈品

B.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

C.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

D.中法两国的友谊源远流长

C [由“民众饮茶”可知,当时茶叶已经成为法国普通民众的消费品,这说明世界贸易范围的扩大,故选C项;A项不能反映本质,排除;B项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D项结论无法由题干当中得出。]

单元复习总结

[知识体系概览]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主题归纳整合]

1.欧亚大陆的东西交通


兴起时间

鼎盛时期

衰落期

主要贸易商品

文化交流

陆上丝绸之路

西汉

隋唐

明清

贸易互惠之路、物种传播之路、宗教文化传播之路、乐舞融汇之路、民族融合之路、科技交流之路

文明交流具有双向性、竞争性、互惠性。以开放的姿态去包容、吸收、创新

草原丝绸之路

夏商

蒙元

明清

民族迁徙

西南绸之路

夏商

隋唐

宋明之后

茶、马

海上丝绸之路

先秦

郑和下西洋

鸦片战争之后

瓷器

2.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

(1)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并非总是由经济主导,有时文化因素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存在文化差异,在国际贸易往来中,文化的交流就显得更加必不可少。在不同的时期,贸易的主导内容可能会有较大差别。

(2)国际贸易推动商品交流,而商品交流又推动文化交流的发展。反过来,文化交流又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例如,茶既是一种商品,同时它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近代以来,茶叶的出口曾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变化,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增长。

(3)交流是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世界文明发展阶段的大致同步,发展道路有相近的一面,以及彼此的相互交流都表明世界文明发展具有“一元性”。开放、交流是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只有交流,不同的文化才会更好地融合,国际社会的经济贸易也会因此而提升。

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课标解读

时空坐标

1.从史料实证的角度了解亚历山大远征、蒙古西征的事实。

2.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上述战争对文化产生的消极影响和客观上的进步作用。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知识点一 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1.历史背景

(1)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2)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

(3)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

2.国家政策

(1)目的:亚历山大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2)措施

①在埃及,他自称法老之子。

②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装,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任用波斯人为官员,推广波斯礼仪。

③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

3.主要表现

(1)希腊化世界

①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占有大量土地,并享受税收优惠,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

②作为殖民者,他们生活于希腊风格的城市中,保持着希腊人的生活方式。

③被征服地区的原有的上层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他们说希腊语,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部分人跻身统治阶级行列,成为国王的顾问和官员。

(2)希腊化时代

①希腊文化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②托勒密埃及鼓励文化发展,城内的缪斯宫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学者前往研究。

③文学、科学的发展

文学

学者们系统整理和研究了《荷马史诗》和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基本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

科学

欧几里得编写的《几何原本》流传后世;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定理;埃拉托斯提尼对地球周长作出了精确的计算;医生通过解剖尸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进行了基础研究

(3)西亚、北非文化: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农民仍说着他们祖先的语言,保持他们原有的宗教和风俗。

知识点二 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1.蒙古的西征

(1)背景:13世纪初,中国北方草原出现了一个强大的蒙古汗国。

(2)概况

第一次

1218年,花剌子模国扣留蒙古商队,杀害蒙古使臣。不久,成吉思汗以复仇为由,灭掉花剌子模国,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

第二次

灭亡金朝之后,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第三次

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

(3)影响

①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②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2.东西方交流

(1)条件:蒙古的三次西征。

(2)表现

①推动东西方的互相了解

人员

活动

影响

传教士

两位欧洲传教士先后受教皇和法国国王派遣,到达漠北与蒙古进行交涉

对以后欧洲航海、探险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

旅行家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约于1275年由陆路来华,留居17年,根据他口述记录的《马可·波罗行纪》,展示了一个富庶而神奇的东方世界

住在大都的畏兀儿人列班·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见到了教皇和英、法国王

②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方向

概况

影响

由东向西

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14世纪后,他们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

移民中的一部分成为中国回族人的祖先,大部分后来融入汉族和蒙古族

由西向东

主要是大批移民,进入中国中原地区,被称为“色目人”

③民族分布的变化:蒙古西征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阅读教材P61插图“亚历山大大帝和波鲁斯”,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提示:(1)亚历山大远征的范围比较广。

(2)亚历山大的远征必然激化与当地人之间的矛盾。

(3)亚历山大善于耍弄政治手腕。

批注:                               

2.阅读教材P63“历史纵横”,思考:马卡比起义反映了什么问题?起到什么作用?

提示:(1)问题:塞琉古王国的扩张及其推行的希腊化政策与巴勒斯坦发生了深刻的矛盾,人们只能用起义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2)作用:使犹太人基本赢得独立,传统的犹太文化也可以继续发展。

批注:                              

3.阅读教材P63“学思之窗”,思考:这本是一场平常的民间纠纷,但这个希腊人为什么特别强调自己的希腊人身份和对方的埃及人身份?

提示:在希腊化世界中,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他们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这个人之所以称自己是希腊人,对方是埃及人,其用意在于强调自己是统治者,对方是被统治者。

批注:                              

4.阅读教材P63“史料阅读”,思考:埃及人为什么不让托勒密王朝使用房屋?

提示:托勒密王朝在埃及进行的希腊化统治是一种侵略行为,冲击了埃及的传统文化,势必引起埃及人民的反抗。埃及人不让托勒密王朝使用房屋正体现了他们之间的矛盾。

批注:                              


5.阅读教材P64“蒙古军队西征示意图”,思考:蒙古军队为什么要进行西征?

提示:(1)蒙古原是一个游牧民族,它进行大规模西征,是当时国内和国外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蒙古帝国是新兴的中央集权奴隶制君主国家。他们拥有强烈的欲望,希望得到更好的物质生活,所以对外征战成为最终结果。

(2)成吉思汗拥有强大的武装军队,军种齐全,军队组织严密,纪律性强,官兵平等,所以士兵都忠心爱国,形成一股强大的战斗力,为大规模的西征作好准备。

(3)蒙古帝国有着独特的社会环境和政府制度,促成他们有对外征战的野心。

批注:                              


6.阅读教材P64“思考点”,蒙古西征对不同地域的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1)使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于是,东、西方开始频繁交往,距离逐渐缩短,中国的火药、纸币、活字印刷术也因蒙古西征而传入欧洲,间接地影响欧洲的文艺复兴,这是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

(2)在中国文化西传时,西方的天文、数学、医药、制炮技术传入中国,促进了东西方的陆路交通和文化交流,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批注:                              


[思维导图]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亚历山大和蒙古的远征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材料一 亚历山大东征是一场掠夺性战争。作战中,亚历山大正确选择战略方向,合理运用马其顿方阵战术,善于组织步兵与骑兵、陆军与海军协同作战,军事手段和政治手段并用等,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留下光辉一页。亚历山大东征给当地人民造成深重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希腊与亚非诸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在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材料二 蒙古西征的胜利,主要原因是在战略上采取由近及远、相继占领的策略,以蒙古大漠为中心,向外一步步扩张。在战术上注重学习各民族的军事技术,用回回工匠制造投石机,提高了战术优势。西征时集中优势兵力,如拔都西征就全是长子,窝阔台认为“长子出征,则人马众多,威势盛大”。剽悍的蒙古骑兵适合远距离作战,战斗力相当强大。

(1)根据材料一,提取其中的主要信息。

提示:亚历山大东征的非正义性;亚历山大作战使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亚历山大的远征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2)材料二提到哪些蒙古军西征胜利的原因?

提示: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亚历山大远征和成吉思汗西征的相同点

(1)亚历山大远征所开创的希腊化时代使希腊文化科学等在城邦外发扬光大,开创了一个东西互补的时代。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的西征使中国的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罗盘进一步传入西方,打开了欧洲的大门,使欧洲发生大改变。

(2)亚历山大远征和成吉思汗西征都具备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马其顿王国是一个经过改革后的强大帝国,并且周边希腊各城邦面临巨大的危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社会稳定,势力正旺,并且接受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周围各王朝各国家都很混乱。

(3)亚历山大和成吉思汗都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这也是远征胜利的重要因素。

(4)两军出师有名,打着报仇的口号,都在全军全民中得到拥护和支持。

(5)亚历山大远征与成吉思汗西征过程中都显示了他们极其凶残的一面,但是为了维持他们庞大的帝国体系,又都采取稳重的兼容并蓄的政策。

(6)亚历山大远征时带着大批希腊手工匠师、商人、冒险家、哲学家等涌入东方,客观上促进了希腊文化的传播。成吉思汗每攻占一城一池总是搜索当地的工匠、科学家、天文学家等带回蒙古帝国,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先进文化技术对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很大影响。

(7)亚历山大远征打开了西方人的眼界,开始直接间接地接触东方文明古国印度和中国;成吉思汗西征则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揭开了东西方国家之间的官方外交活动。他们都对亚欧大陆的东西交流作出重大的影响和贡献。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研究性学习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下面对马其顿征服希腊的原因进行探究,符合探究主题的是(  )

A.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

B.雅典和斯巴达的衰落

C.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

D.罗马帝国征服地中海

C [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强大起来,于公元前4世纪后期打败希腊联军,控制了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继位后,出兵东征,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然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传播了希腊文化,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故选C项。]

2.蒙古军西征之后,俄罗斯处于________的控制之下。划线处应填入的是(  )

A.伊利汗国    B.察合台汗国

C.窝阔台汗国 D.钦察汗国

D [由“蒙古军队西征示意图”可知,蒙古军西征之后,俄罗斯处于钦察汗国的控制之下。]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蒙古西征对中西文化影响的两面性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积极影响

①蒙古帝国内外发达的“驿站”制度,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②蒙古帝国几乎把亚洲合为一体,进一步加强了东亚与中亚、西亚之间的关系,大大加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程。

③蒙古帝国将亚欧大陆连成一片,恢复、加强了东亚和欧洲之间的直接交往,扩大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④蒙古统治者对东西方贸易关系和技术交流的注重和保护措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

⑤蒙古帝国的宗教兼容并蓄政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⑥蒙古西征所导致的东西方人口大迁徙和蒙古帝国时期各国人士频繁的来往以及蒙古统治者对西域人的信用政策,进一步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

(2)消极影响:蒙古族的征服战争十分惨烈,在欧亚广阔的被征服地区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3.“蒙古族的征服战争十分惨烈,在欧亚广阔的被征服地区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所以,蒙古的西征和蒙古帝国的建立对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毫无任何积极作用。”这句话(  )

A.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B.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C.前提和结论都正确 D.前提和结论都错误

A [对蒙古族的西征所带来的影响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认识。不应该只看到它消极的一面,更主要的是要看到它的积极作用。]

4.蒙古西征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给被征服地区带来灾难

B.大大推动东西方的了解

C.引发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D.最终被被征服者所征服

D [D项说法本身错误,符合题意。A、B、C三项说法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课标解读

时空坐标

1.从史料实证的角度了解美国独立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对文化的影响。

2.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全面理解欧洲的文化侵略。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知识点一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美国文化

独立战争前

独立战争后

背景

内容

评价

背景

内容

评价

①来自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和被贩卖为奴的非洲黑人,与当地的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在北美洲的土地上

②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与混合,形成了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

③北美居民在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

①他们使用的英语已经发展为美式英语,与英国本土英语不尽相同②他们的饮食文化、艺术生活也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

③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等,也成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

①“美利坚人”已经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

②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

①独立战争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②1787年的联邦宪法,使北美大陆出现了一个以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为指导建立的联邦制共和国

①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②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

发展种植园经济和继续实行奴隶制,是与美利坚主流文化相违背的,是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面

2.拉丁美洲文化

(1)背景

①到19世纪上半叶,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着美国以南的广大美洲地区。

②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这一地区的主要语言。

③随着大量西、葡移民的到来,拉丁美洲的民族与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

(2)表现

①在拉丁美洲,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②在欧洲移民活动的区域内,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③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但是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如多神信仰、图腾崇拜等。

(3)发展

①19世纪上半叶,在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中,除海地外,西属殖民地的土生白人成为革命的主要领导者。

②独立后的西属拉丁美洲和葡属巴西都颁布了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和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但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

③战争也促成了战后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这成为独立战争后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4)特点:拉丁美洲的文化多元性非常明显。

知识点二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1.背景

(1)17—18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

(2)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了庞大帝国,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向这些地区传播。

2.内容

(1)拿破仑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迎。

(2)在反抗法国征服的斗争中,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

(3)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3.表现

俄国

①一些贵族青年军官于1825年12月发动了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武装起义,被称为“十二月党人”

②在俄国传播了革命的主张

波兰

1830年11月,一批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进一步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

德意志

①普鲁士进行并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

②1848年2月和3月,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知识点三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1.含义:殖民国家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

2.目的:改造甚至消灭被殖民地区的文化,淡化其民族意识。

3.结果: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4.概况

中国

①以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为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

②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也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印度

①英国把英语、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

②印度上层精英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的口号

③印度传统文化顽强地保留下来,如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还是印度的主要宗教

④种姓制度虽然被废除,但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埃及

①埃及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伊斯兰教仍是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阅读教材P66插图“英军指挥官约翰·伯戈因向美军指挥官投降”,思考:这场战役有什么重要意义?

提示:插图显示的是1777年的萨拉托加战役。这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它以英军的战败而宣告结束。这场战役的胜利增强了美国人民的信心,从此美军从战略防御逐步转入战略进攻,为战争最后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批注:                              


2.阅读教材P66“学思之窗”,你还能够说出一些美式英语中来自印第安语和非洲黑人语言的单词吗?这些单词说明了什么?

提示:来自印第安语的,如moose(驼鹿),skunk(臭鼬),chipmunk(金花鼠),opossum(负鼠),summer squash(西葫芦),sachem(酋长),wampum(贝壳串珠),tomahawk(石斧)等。来自黑人语言的,如Juke(用假动作诱使对方球员离位)、bad­mouth(说某人坏话)、fundy(杰出的)、crib(小房子)等。这些单词说明美国文化具有多样性特征。

批注:                              

3.阅读教材P66“历史纵横”,思考:美国文化中的清教因素对美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1)清教因素,例如“契约思想”“上帝选民”“民主政治”“注重个性”“追求个人的权利、尊严和自由”等思想丰富了美国政治文化的内容。

(2)清教因素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感,对美国以后的侵略扩张提供了重要动力。

批注:                              

4.阅读教材P67“思考点”,你认为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有哪些异同?

提示:(1)相同点

①文化产生的背景相同。它们都曾受到欧洲殖民者的侵略。

②文化的构成因素相同。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文化是二者共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他们有着共同的缺陷。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仍然存在。

(2)不同点

①对二者文化产生影响的国家不同。对美国产生影响的主要是英国,对拉丁美洲文化产生影响的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家。

②二者所使用的语言不同。美国的通用语言是美式英语,拉丁美洲的通用语言主要是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

③二者的文化特征有所不同。人人生而平等、人民主权和权力制衡原则是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战后拉丁美洲的考迪罗独裁权力成为独立战争后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批注:                              

5.阅读教材P68“学思之窗”,谈谈你对列宁这个评价的看法。

提示:列宁的观点是正确的。“十二月党人”是一些贵族青年军官,他们没有团结工农群众,因此最终失败。但是在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俄国的沙皇专制制度,这些贵族青年军官的愿望最后得以实现。

批注:                              


6.阅读教材P68“思考点”,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出现了哪些新的因素?

提示:(1)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2)出现争取民主和民族独立的斗争,改革与统一的呼声开始高涨。

批注:                              


[思维导图]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美国独立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对文化的影响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材料一 “现代的美国的文明的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

——列宁

材料二 1799年拿破仑成为第一执政官后,通过法案确定巴黎理工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传播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和制图技术,特别是为炮兵、工兵、路桥、造船、军用和民用工程、开矿和地理等技术性的公立专科学校输送学生。”

(1)列宁所说的“战争”是哪一场战争?它对美国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提示:美国独立战争。它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对美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传记作家奥特在《拿破仑》前言写道:“他是一个人类文化的摧残者吗?……把教育绑架到军国主义的战车上……然而,他却是一位法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拿破仑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本国科技和教育的进步;重视近代科技人才的培养,但其教育政策具有为军事服务的目的。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美国独立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分别对文化的影响

(1)美国独立战争:①共和主义的思想压制了专制主义,加快了早期的美国社会民主的发展,使一切朝着更为平等的方向前进。②对广大人民来说,自由、平等和民主不再是陌生的字眼。③自由与平等是美国的立国之本,独立战争胜利后,自由与平等更加深入人民内心,影响着美国一代又一代。④留下种族歧视的烙印。

(2)拿破仑战争:①拿破仑战争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推动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②法国大革命提出的平等、自由与爱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随着拿破仑战争传播到被拿破仑征服的封建各国,给予了那些封建国家里的人民以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③拿破仑战争推动了法国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④拿破仑战争的破坏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下图是著名的美国费城自由钟。费城自由钟铸造于1753年,1776年7月4日,伴随着它的钟声,《独立宣言》首次公布于世。1783年4月16日,人们再次敲响此钟,宣告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此后,每逢国庆人们都要敲响自由钟以示庆祝。上述材料说明(  )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①自由钟反映了北美人民的自由传统 ②自由钟是为了纪念《独立宣言》发表而铸造的 ③自由钟见证了美国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光荣历史 ④自由钟是为纪念1787年宪法颁布而铸造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C [自由钟铸造于1753年而《独立宣言》发表于1776年,故②不正确,材料未提及1787年宪法,自由钟也不是为其颁布而铸造的,故④错误。]

2.“因为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所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是正义的。”这个“前提—结论”式推理属于下列哪一种情况(  )

A.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B.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C.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D.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A [拿破仑对外战争有打击欧洲封建势力的一面,也有侵略性的一面。根据这一标准,题干的前提正确,但结论则是错误的。]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全面认识近代欧洲的文化侵略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基本理解:在战争时期,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以多种方式渗透本国的思想、语言文字、价值观念、宗教等,其目的在于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从精神上麻痹被侵略国的人民,以实现其殖民的野心。文化侵略具有隐蔽性强、影响深远的特点。

(2)主要方式:殖民者的文化侵略主要是通过教会、学校、报刊书籍等途径,用传教布道、开办学堂、兴办慈善事业等方式进行渗透,推行殖民主义的奴化教育。

(3)基本特征

①它往往不是赤裸裸的文化侵略表白,而是在人类文明的相互交融和渗透,民族文化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吸收的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特点很突出。

②它往往不是强硬灌输,而是迎合了某些民族和国家地区追求新奇、崇洋媚外的心理与价值需求。

③它一般不采取与被殖民者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直接抗衡和冲突的形式,而是尽量选择沟通和契合的方式,引发被侵略国家民族文化传统中一些消极落后因素的泛滥,造成一种强大的文化逆流,因此不易阻塞。

(4)客观结果:不可避免地把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带到被殖民地区,激发被压迫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如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技、制度与思想等,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3.奕驳斥顽固派反对增设天文算学馆,称:“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性情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名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天文、算学如此,其余亦无不如此。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因此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借以减少洋务运动的阻力

B.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C.西学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D.有力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

A [材料“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目为东来法”表明借以减少洋务运动的阻力,故A项正确,B、C两项错误;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没有改变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4.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

李鸿章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郑观应

“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章太炎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梁启超

“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B.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C.实现中国工业化,自强求富

D.启蒙与救亡并重

A [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主张学习西方科技,维护清朝统治;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同外国商战;章太炎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朝统治;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因此其共同诉求是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故选A项。]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标解读

时空坐标

1.从史料实证的角度了解两次世界大战与殖民地民族民主运动的关系。

2.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特征。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知识点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

(2)它们国小力弱,内部纷争,又为大国所利用,无法主宰自己的民族命运。

2.条件

(1)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2)战争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3)一战中英国将其殖民地印度的士兵,法国将其北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的士兵,大量投入战场。

(4)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3.表现

(1)亚洲地区

中国

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失败,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标志

越南

胡志明在法国参加了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

印度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尼赫鲁更加明确地提出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并为之奋斗

(2)其他地区: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

4.影响: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知识点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2)战争结束后,随着殖民主义的急速衰落、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

2.表现

(1)随着日本的战败,朝鲜获得了独立,中国收复了台湾。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英国首相丘吉尔极力维护英帝国,但是英帝国还是很快解体。

(3)战后法国总统戴高乐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3.影响

(1)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2)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知识点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2.概况

(1)印度文化

①独立后印度的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

②印度的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③印度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④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等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印度的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

(2)新加坡和韩国

①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都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诸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

②同时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3)埃及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成立了共和国。共和国进一步消除殖民主义影响,复兴民族文化。

②现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③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

④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也有很大影响。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阅读教材P71“学思之窗”,观察上面两幅地图,说一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出现了哪些新的国家。

提示: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等。

批注:                             


2.阅读教材P72“史料阅读”,思考:这则史料透露出什么历史信息?

提示:非洲的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与到协约国的作战中来。但是,在客观上,他们的民族独立意识被激发出来。

批注:                              


3.阅读教材P72插图“反法战争中的胡志明”,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人民在客观上带来了什么影响?

提示: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胡志明也是受此影响,在法国参加了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追求国家独立。他为越南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批注:                              


4.阅读教材P72“思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1)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2)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互相厮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它们的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

(3)帝国主义国家还从殖民地大量征兵,这就促使殖民地的人民熟悉了军事技术装备和革新的机械,他们返转过来又利用学到的本领去反对殖民统治者。

(4)列宁说:“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中国的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等,说明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

批注:                              


5.阅读教材P75“思考点”,怎样理解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

提示:(1)这种文化复兴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族国家的独立为前提的。

(2)明显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例如,印度文化接受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

(3)都非常注重保留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如独立后的印度注重发扬传统文化,崇尚甘地精神,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批注:                              

[思维导图]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材料一 1919年初,凡尔赛和平会议召开时,胡志明代表在法国的越南爱国者,向各国代表团提出了著名的各民族权利的八项要求。要求法国政府承认越南民族的自由、民主、平等和自决权。但是,巴黎和会并不理睬殖民地人民的独立要求,胡志明认识到要赢得真正的独立和自由,被压迫民族首先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越南人必须自我解放。1920年胡志明在法国加入共产党,成为越南的第一个共产党人。

材料二 “我对于这个一错再错,以袒护它的罪恶的政府,断不能再有什么尊敬和爱护?政府一定要有悔过的日子。因此,我起来提倡不合作运动,这运动是那一般要与政府断绝关系的人要实行的。而倘若没有暴动发生,则它将使政府收回它的成命并痛悔它的错误。”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胡志明为什么能够向巴黎和会的各国代表团提出八项要求?此后,胡志明在民族独立的问题上有什么进步?

提示: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广泛传播,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普遍觉醒。进步:胡志明认识到要赢得真正的独立和自由,被压迫民族首先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越南人必须自我解放。

(2)材料二中的“我”是谁?如何评价他所领导的这场运动?

提示:甘地。评价:积极: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了印度人民要求独立的愿望,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消极:“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把民族独立运动局限在非暴力的框架内,影响了民族独立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加强掠夺和战后重新瓜分殖民地使民族矛盾更加激化。

②一战期间宗主国经济控制的放松,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使民族民主运动的阶级力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

③受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以及苏联政府对世界民族民主运动的支持。

④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宗主国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转嫁危机,加剧了民族矛盾。

(2)特点:统一性、多样性

①统一性表现在:它们共同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

②多样性表现在:在领导力量方面,有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爱国封建贵族和部落酋长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五种类型;在民族主义思潮方面,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民主型的民族主义、苏加诺为代表的综合型民族主义、甘地为代表的宗教道德型民族主义、凯末尔为代表的世俗改革型的民族主义等类型;在改革运动方面,有中东地区、北非地区和拉丁美洲地区等类型;在斗争形势方面,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最为高涨,非洲的斗争主要集中在北非地区,拉丁美洲主要表现为反美反独裁和反帝反封建的改革。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了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上述材料反映了战争的影响是(  )

A.引发了十月革命

B.促进了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C.和平主义思潮兴起

D.欧洲各国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 [根据材料中“印度支那”“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及“1926年”的时间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响,故选B项。]

2.二战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

①东欧和亚洲兴起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②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 ③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力量在战争中得到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A [由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均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表现。]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正确认识二战后世界文化的发展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每个民族的人民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相当顽强的沿袭性,不是能轻易改变的,因此必须承认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如,二战后的印度,虽然受到西方思想价值取向的影响,但是它也努力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使印度的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2)文化是全人类的创造物,它本身不属于任何个人。作为文化创造者兼承受者的人类,虽有民族的区别,但在本质特征上都是一致的。发展和繁荣本民族文化是各民族首要的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如20世纪60—80年代的新加坡和韩国,他们有类似的儒家文化背景,他们都非常注重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

(3)我们应该用多维的思维模式来审视人类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承认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第二次世界大战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相互学习提供了契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形成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这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着重大的关系。

(4)融合不等于趋同,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并不意味着可以以一方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强加于另一方,更不意味着去建立某种单一价值体系的“世界文化”。坚持多种文化并存与互补,能够将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机结合,这一定会有利于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文化的复兴。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3.二战后,新加坡和韩国社会经济都曾出现过高速增长的繁荣景象。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考虑,其根本原因在于(  )

A.制定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B.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

C.普遍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劳动者的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D [根据设问“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考虑”及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也普遍得到提高,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

4.关于独立后的印度,说法错误的是(  )

A.政治体制学习英国

B.实行政教分离政策

C.仍然崇尚甘地思想

D.文化呈现单一特征

D [由所学知识可知,印度的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B、C三项都是关于印度的正确说法。]

单元复习总结

[知识体系概览]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主题归纳整合]

古今中外的战争对文化的影响

1.伴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到希腊文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在亚历山大在世期间及其死后不久,希腊文化迅速传入伊朗、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竹地尔和埃及。亚历山大还把希腊的影响传播到以前从未到达的印度和中亚地区。在希腊文化时代(亚历山大征服后的几百年间),东方思想,特别是宗教思想传入到希腊世界。就是这种希腊文化——主要指具有希腊特征但也深受东方影响的文化,最终对罗马产生了影响。

2.蒙古西征使中西文化交流有了一个新的飞跃,使先进的中华文明,特别是中国当时科技成果的精品,得以西传到穆斯林世界,再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同时,先进的阿拉伯文明中的精品也传入中国,甚至欧洲基督教文化也经由阿拉伯世界,直接流入中国。

3.近代的殖民战争对文化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殖民者把西方文化带到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造成了当地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另一方面,殖民者推广自己的价值观念,虽然其目的是要淡化被侵略地区的民族意识,但是在客观上,却激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4.两次世界大战都非常的残酷,但是它给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交流和碰撞提供了契机。在这一过程中,被压迫民族的民族意识被最大限度地激发,这为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民族独立国家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在努力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多样性的文化。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标解读

时空坐标

1.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角度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物馆发展的历史。

2.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上述载体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知识点一 学校教育的发展

1.古代教育

(1)主要形式:官学与私学成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2)发展历程

官学

①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②自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

私学

①产生于春秋时期,唐朝以后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②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3)历史影响

①对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

②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2.近代教育

(1)综述: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2)表现

国外大学

①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②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③美国大学则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

国内大学

北京大学

①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的京师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②1916年蔡元培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很快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清华大学

①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②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3.现代教育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2)表现

①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后来,国家还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②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③“文化 大 革 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④“文化 大 革 命”结束后,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⑤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⑥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⑦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历史新征程,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3)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知识点二 印刷书的诞生

1.雏形: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2.发展

(1)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2)105年,东汉蔡伦改进制成“蔡侯纸”。书写材料由竹木、缣帛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3)北宋时的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这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4)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3.影响:印刷书的诞生,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点三 图书馆的成长

1.概况

国外图书馆

①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几乎囊括了当时亚述的全部知识

②在西方文明演进过程中,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私人图书馆也随之兴起

③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国内图书馆

①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私家藏书也得到发展

②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

③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2.作用

(1)图书馆起源于对文字资料的收藏,担负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责。

(2)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知识点四 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概况

国外物馆

①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的亚历山大学园,其中的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物馆

②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阿什莫林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物馆

③到18世纪,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物馆

②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自然历史与考古类物馆

③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物馆是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物苑

④1912年,教育部设立国立历史物馆筹备处,1926年正式开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历史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物馆”

国内物馆

⑤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物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中央物院改名为“国立南京物院”

⑥故宫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物馆

⑦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物馆

⑧2003年2月,在“中国历史物馆”“中国革命物馆”的基础上,中国国家物馆正式组建

2.作用

(1)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2)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国子监(如下图)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你认为,它有什么功能?它的建立又有什么历史意义?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提示:(1)国子监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

(2)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批注:                              


2.下图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朱熹曾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明确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和钻研理学提倡的义理,修养身心,以达到自觉遵守的最终目的。你如何理解白鹿洞书院的历史价值?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提示:(1)它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中国的儒家经典得以传承。

(2)有利于普及大众教育,提高民众素质。

(3)阻碍了对各种自然学科和物理、化学等知识的研究和吸收,不利于教育的全面发展。

批注:                              


3.阅读教材P78“学思之窗”: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

提示:(1)北大是一所做高深学问研究的高等学府。

(2)怀揣做官梦想等目的的人,可以去北京其他学校,不必来到大学。

(3)来大学的人必须抱定一个宗旨,那就是为求学而来。学习法律,不能为了做官;学习商业,不能为了发财致富。

批注:                              


4.阅读教材P79“思考点”:印刷书为什么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

提示:(1)中国最早的书籍,是约在公元前5世纪出现的简策,后来又出现“帛书”。

(2)随着造纸术的不断改进,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

(3)德国人谷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4)从上述印刷书的出现过程来看,1 000多年来,“书”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直到15世纪中叶,谷登堡结束了这个历史。

批注:                            


5.下图是北京故宫物院。你认为它应该承载什么功能?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提示:(1)它代表着中国古代艺术文化的顶峰,其中的文物蕴藏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优秀文化底蕴。

(2)它不仅仅是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收藏机构,还具有传承和传播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并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有利于充分发挥文化传播价值,推进社会进步的目的。

(4)服务观众是物馆的重要责任与使命。

批注:                            


[思维导图]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中国教育的发展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材料一 南宋时期的书院日益发达,几乎取代官学成为当时主要的教育机构,影响较大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丽泽书院和象山书院。宋朝的书院教育具有三大特点,第一,书院教育体系逐步形成,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第二,书院大力提倡兼容并蓄、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注重性理教育,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第三,书院已出现官学化倾向。

——《简明中国古代学校发展史》

材料二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然中央,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

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清华大学校歌》

(1)根据材料一,回答宋代的书院有什么作用?

提示: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日益成熟。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和学术文化的发展繁荣;有利于宋明理学地位的巩固。

(2)材料二体现了当时清华大学的什么特点?

提示:汇集中西方文化,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代表了全中国当时的最高水平。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新中国成立前教育发展的历史

(1)五帝时代:已有学校,名字叫“成均”,这是古代学校的萌芽。

(2)夏、商、西周时期:学校的基本形式奴隶制官学,此时教育活动常常和政治活动混在一起。

(3)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出现并快速发展。

(4)秦汉时期:秦朝没有建立正式的学校,汉武帝开创太学,与西方的雅典大学、亚历山大尼亚大学等同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的高等学校。

(5)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时兴时废,变幻无常。教育的延续主要靠私学、家学。

(6)隋唐五代时期:学校教育异常兴盛,教育行政机关也逐渐形成系统,较前代进步。

(7)宋元明时期:宋朝的教育制度可以分为科举、官学、私学和书院四部分,国子监为朝廷教育管理机关。元朝有国学、地方乡学、书院、社学。明朝中央有国子监及宗学(贵族学校),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边疆及特殊地方则有卫学(军事学校)。

(8)清朝时期:在学制方面,清朝国学基本沿袭明朝旧制,中央官学包括国子监、宗学和觉罗学、八旗旗学和算学、俄罗斯文馆等。地方官学包括府学、州学、县学、卫学等。

(9)清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建立京师大学堂,为新式学校的开始。

(10)进入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最重要的场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相继建立。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私学开始出现是在(  )

A.西周时期    B.东周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时期

B [私学开始出现是在春秋时期,即东周时期。]

2.进入近代,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最重要的场所是(  )

A.图书馆 B.物院

C.大学 D.印刷书

C [进入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最重要的场所。]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全面认识我国文化传承中的各种载体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文字。自从秦朝书同文以后,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虽书写方式有变化但是字形基本没改变,使我们看古代典籍毫无障碍,这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2.语言。各朝代语言类型虽然有所不同,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新中国普通话的推广使语言交流更加方便,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3.服饰。服饰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4.书籍。书籍在传承文化方面,只要文字语言不断,就能发挥功效。

5.建筑。建筑也是区别不同文化的典型特征。我们从存在的历史古建筑中能够直观地品味那个年代的精神风貌,看到辉煌灿烂的文化。现代物馆、物院等同样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6.宗教。佛教对中国影响深远,然而在文化传承方面最根本的还是儒家学说和作为国教的道教。

7.教育。中国文化自古重视教育,尤其是科举制度施行以来,教育成了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渠道。

8.活动。重大文化活动是凝聚民心,提升国家荣誉感最有效的方式。春节、端午、重阳、元宵、中秋等节日担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3.中国早期的书籍的制作材料可能是(  )

A.竹片     B.破布

C.蔡侯纸 D.羊皮

A [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

4.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是在(  )

A.1909年 B.十九世纪末

C.1916年 D.1906年

C [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课标解读

时空坐标

1.从史料实证的角度理解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文化遗产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2.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科学传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利与弊。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知识点一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背景

(1)文化遗产一直受到严重威胁。

(2)针对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各国采取了不少措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3)世界各国历史上都有保护及研究文物的传统。

国外

在古代世界,收藏文物,往往从艺术珍品开始;欧洲各国的皇室、贵族和教会,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之风颇为盛行

中国

中国历代帝王等也十分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等;针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著录的金石学还发展成为专门之学

2.措施

(1)国外

①大约从19世纪开始,一些国家通过立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1834年,希腊针对古迹保护制定了法律。

②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保护文物古迹的高潮。

③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有着深远的意义。

(2)中国

①中央政府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始于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②1930年,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

④1961年3月,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

⑤1982年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

知识点二 《世界遗产公约》

1.制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这一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

2.宗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3.内容

(1)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

(2)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

(3)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

4.发展

(1)世界

①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正式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

②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不仅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而且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

(2)中国

①1985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

②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③2006年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④2011年,中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5.影响

(1)1978年,确定的首批12处世界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截至2017年1月,共有193个国家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这是目前拥有缔约国最多的公约之一。

(3)截至2019年7月,列入的遗产数量达到1 121处,分布在167个国家。

(4)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5)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知识点三 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1.古代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明遗迹主要包括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

2.近代时期: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这里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和藏品极为丰富的物馆,堪称包罗万象的艺术之城。

3.中国遗迹

(1)代表

①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

②截至2018年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40个。

③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国务院批准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2014年共有1 372项。

(2)意义:表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又意味着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任重道远。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阅读教材P84“史料阅读”,思考:《保存古迹推广办法章程》的拟定有何意义?

提示:这部由调查和保护两部分构成的“法律”是“在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下制定的,说明人们对文物价值逐渐有了正确认识,意识到了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批注:                              


2.下面是敦煌莫高窟图片,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你认为这有何重大意义?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提示:(1)有利于对敦煌莫高窟这一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2)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

(3)有利于进一步开展对中国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

批注:                              


3.阅读教材P85“思考点”: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提示:(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的基础。

(4)有利于强化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5)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有利于推动构建和谐世界。

批注:                              


4.阅读教材P86“学思之窗”:故宫物院为什么把养心殿的修复定位为“研究性保护项目”?

提示:(1)定位于“研究性保护项目”,可以保留这里的古建筑所包含的历史信息。(2)定位于“研究性保护项目”可以保留这里古建筑的原状,有利于对文物的研究。(3)定位于“研究性保护项目”可以使古建筑传统的修缮技艺得以传承。

批注:                              


[思维导图]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文化遗产对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长城保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先后颁布了《长城保护条例》和《长城保护总体规划》。2019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会上正式审议通过了《长城、长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根据这一方案,长城将成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提托。

——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爱因斯坦曾说过:“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国粹作为一种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国家如此重视对长城的保护?

提示:长城蕴含着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历经岁月锤炼,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保护好长城,就是保护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国粹”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有何特征?

提示:“国粹”就是京剧艺术,它是积淀了民族审美习惯和文化传统的艺术瑰宝,这种习惯和传统是华夏儿女的血脉。中国人含蓄、稳健、精致、典雅的精神品格在京剧艺术里有着最丰富、最集中、最生动的体现。传承传统文化离不开京剧这门华丽的艺术形式。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1)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智慧的结晶,它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重要过程,具体有历史的、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和审美的价值,是我们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因此,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传承,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保护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全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3)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4)保护文化遗产能够帮助各族人民广泛汲取民族精神养分;文物对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有着无可代替的作用;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根基;文化遗产在扩大对外交流、保护旅游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北京故宫和京剧分别属于(  )

A.文化遗产、自然遗产

B.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文化遗产

C.自然遗产、文化遗产

D.文化遗产、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D [北京故宫属于建筑群类的文化遗产,京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故D项正确。]

2.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游览长城(下图),他感叹地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对长城的说法,正确的是(  )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A.第二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B.其修筑的历史可上溯至战国时期

C.挡住了少数民族对中原民族的进攻

D.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D [长城是第一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排除A项;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至西周时期,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长城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D项正确。]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全面认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历史演进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1.清末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

(1)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肇始于对西方图书馆和物馆的介绍,较早出现的物馆以上海徐家汇自然物院(1868年)、亚洲文会上海物院(1874年)、京师同文馆物馆(1876年)以及上海格致书院物馆(1877年)等为代表。

(2)1909年,由清廷民政部拟定、宪政编查馆核议的我国历史上首部“文物保护法”,即《保存古迹推广办法章程》颁布,人们对文物价值逐渐有了正确认识,意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

(1)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就在中央教育部下设立社会教育司(1912年),并专设一科负责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动植物园以及文物收集等事宜。

(2)1913年由河南民政长张镇芳签发的《河南保存古物暂行规程》是中华民国成立后最早颁行的“文物保护法”。1930年6月,民国政府颁布了第一个“国家文物法”——《古物保存法》。1947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宪法》施行,其内就赋予文化遗产保护以法律地位做了说明。

3.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

(1)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颁行《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其内容主要是针对烈士遗物的搜集、整理及展陈。

(2)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其第九条丙款即是针对古迹和古物保护的。

(3)1949年1月,中共中央特聘梁思成等清华大学建筑系和中国营造学社人员编制了《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

(1)1961年3月4日正式公布《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且《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指示》也于此日发出。

(2)1982年11月19日,我国颁行第一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3)1992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经国务院批准施行。

(4)2006年11月2日文化部发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5)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3.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是(  )

A.《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B.《古物保存法》

C.《文物保护法》 D.《古遗址保护办法》

B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古物保存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

4.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是在(  )

A.1960年 B.1961年

C.1962年 D.1950年

B [1961年3月,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共180处。

单元复习总结

[知识体系概览]

五年级道法甲午风云PPT(统编版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及配套习题)

[主题归纳整合]

辩证地看待科学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与弊

1.利

(1)科学传播的媒介特性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科学传播中的大众传播媒介,对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范围、延续传承时间、丰富传承内涵,所起的作用是传统传播所望尘莫及、不可比拟的。

(2)科学传播通过新闻报道、媒体宣传、实时评论、舆论监督的方式,引起社会大众和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重视。

(3)科学传播所传播的新技术、新观念等,被吸收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语境中的技艺创新和文化积淀提供了养料。

(4)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或本土性保持在适当的尺度和分寸内。大众媒介为人们制造了各种感知和体验方式,借以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土性。科学传播的全球化传播使得本土性逐渐削弱,人们可以经由科学媒介提供的认同方式,形成新的地方体验,进而重塑本土性。

2.弊

(1)科学传播带来的传播形式和传播科技手段无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性的最大入侵者和宣传者。科学传播的全球性文化虽然开阔了人们的文化视野,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人们的亲身经验,并削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性化和地域性特征。

(2)科学传播在保护、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会利用各种政策、技术手段、大众传媒等优势,有机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无意间实施了“强权”,打破了原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平衡。

(3)伴随全球化科学传播的发展进程,科学传播方式、传播手段的日益科技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掠夺性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