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百科 > 和其他比赛一样(Magma官宣解散,半个月挣2亿的V社还是玩不转DOTA2赛事生态吗?)

和其他比赛一样(Magma官宣解散,半个月挣2亿的V社还是玩不转DOTA2赛事生态吗?)

更新时间:2022-10-06 01:34:54

和其他比赛一样(Magma官宣解散,半个月挣2亿的V社还是玩不转DOTA2赛事生态吗?)

解散的Magma把自己比作CN DOTA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流星,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要多少颗流星才能点亮DOTA2电竞赛事的天空?


作者:二闹

图片:来自网络


从今年TI11(DOTA2国际邀请赛)的地区预选赛开始,我就一直沉浸于、也受困于DOTA2方向的选题,今天这篇才算是TI11周期内的第一篇相关内容。为什么会陷入这样的僵局,一方面,大多数俱乐部之前都在赛事当中,要么在备战正赛,没有办法去采访打扰他们。另一方面可能是我觉得今年的TI11并没有像往年一样在赛事初期就展现出一些“耀眼的光芒”。


文章标题里的那个“半个月挣2亿”确实是TI11的一个噱头,但是这个噱头分量肯定不够。截至撰稿时,今天TI11的奖金池已经滚了大概17天,所以我截取了半个月(也就是15天)时间来观察今年与过去历届TI的奖金池积累情况。数据上已经很明显了,TI11在奖金池方面的表现有点差强人意。


和其他比赛一样(Magma官宣解散,半个月挣2亿的V社还是玩不转DOTA2赛事生态吗?)


“僵局”一直持续到昨天,Magma解散的消息来得让人猝不及防。在我的脑子里,这支队伍的解散更像是一个窗口,让我能够把过去一段时间搜集起来关于TI11或者DOTA2琐碎的一些事情串联起来,共同释放。又或者它的解散像一条导火索,能够将之前的那些事件共同点燃,所以这篇稿子可能会有点主观。


在队伍的解散公告里有这样一句话:“MagMa不过是CN DOTA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流星,我们死了,CN DOTA并不会死。”


于是乎我脑海里就有了导语中的那个疑问:到底要多少颗流星才能点亮DOTA2电竞赛事的天空?


01

这是最好的时代吗?


观察Magma解散的这个时间节点,我最先想到的一个形容是“这是最好的时代”。因为从去年年底开始,DOTA2的全球赛事体系正式迎来了大更新,过去的Major、Minor赛事体系被全新的DPC赛事体系所取代,变为更清晰的地区联赛——Major赛事——TI这样的赛事体系。


这样的体系下,以年为单位的大赛事周期被细分为3个赛季,每个赛季都有地区联赛和Major赛事,最终3个赛季再把各地区与各Major中的佼佼者输送到国际邀请赛的最高舞台上。从赛事体系上看,这对DOTA2电竞生态来说就是最好的时代,每年有三个赛季的地区联赛加上Major这个国际赛事,各地区队伍可打的比赛更多了,观众可看的节目也多了,而且地区联赛也为各赛区构建电竞生态打开了一扇门。


当然,这是理想化的状态。在我给这篇稿子打大纲的时候,这一板块的小标题还不是“这是最好的时代吗”,而是“每年3个赛季,为什么DOTA2队伍还是活不下去?”


这个说法不是空穴来风,前段时间行业内有几个大佬聊过做DOTA2战队的心得体会。作为DOTA2项目头部俱乐部LGD的老板,潘婕不久之前就在与DOTA2游戏主播的开黑中聊到了DOTA2战队运营的“困难”。她直言DOTA2分部盈利并不容易,只有TI期间队伍才有赚回部分成本的机会。


无独有偶,上个月VG俱乐部的老板阿绿也在个人直播中透露了做DOTA2战队的辛酸,直言队伍盈利困难。当然,这些言论是否完全真实我们无法确认,但年投入过百万的Magma如今已经现身说法,即便头部俱乐部的日子没有那么凄惨,恐怕也并不会太过理想。而且由于队伍中还存在明星选手,头部俱乐部的成本支出也必然更高。


以国内的DOTA2赛事生态来说,俱乐部们生存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过去地区联赛的缺位是十分关键的因素。缺少稳定的联赛体系,意味着俱乐部的曝光就只能依赖Major、TI这些大赛,如此就已经为俱乐部们劝退了大量品牌赞助商和各种合作伙伴。


同时,由于Major和TI的杯赛性质,俱乐部在赛事中的晋级、淘汰同样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这也会成为阻碍俱乐部商业变现的关键门槛。有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在今年LGD、RNG、Team Aster三支已经确定参赛资格的队伍身上,至今还没有出现“军团营销”的身影。要知道,外界品牌对CN DOTA征战国际邀请赛队伍集体赞助的“军团营销”在过去历届TI都是雷打不动的。


除了商业赞助之外,实际上DOTA2也始终在帮助俱乐部探索更多的商业变现渠道,比如游戏客户端内的战队应援道具,通过玩家购买这些道具产品来给予俱乐部一定比例的分成。但是这样的变现方式其实也有着明显的局限性。由于俱乐部的知名度不同,粉丝群体的规模不同,往往头部俱乐部的产品更加热销,而中腰、尾部队伍的产品则无人问津,这很容易导致俱乐部们在这一变现渠道上出现马太效应。更别提这部分收入对俱乐部来说是杯水车薪。


此外,DOTA2赛事生态还有一个明显的短板——造血,而且这个问题和上面的问题是能形成恶性循环的闭环的。由于人才供应不足,明星选手资源会变得更加稀缺,导致选手身价溢价严重,而选手身价的高涨又会进一步加大俱乐部的成本投入。当成本的上涨遭遇变现渠道的狭窄,俱乐部进行人才培养的空间必然会被压缩,最终与问题的开头形成闭环。


此时我们就发现,缺少官方人才培养体系的DOTA2赛事生态恐怕处于一个危险的“病态”当中。而且官方在人才培养上的缺位也导致不少队伍即便有资源或者有精力去培养人才,也难以在玩家群体中找到好苗子。


Magma是一个相对典型的对比案例,这一战队的背后有几大DOTA2领域的明星主播背书,因此建队时的海选也一呼百应,但是整个行业又有几支队伍能有OB战队那样的号召力?


罗列了部分问题之后,我们似乎能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像其他成熟的电竞赛事一样,完善的地区联赛体系、专业化的联盟生态似乎就能够解决上述种种,那么开启了地区联赛体系的DOTA2赛事生态,我们能称之为这是最好的时代吗?


和其他比赛一样(Magma官宣解散,半个月挣2亿的V社还是玩不转DOTA2赛事生态吗?)


02

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个小标题可能有些夸大,但是在我看来也符合当下的现状。为了证明自己的说法,我在这里只讲3件事,关于更新之后的赛事体系以及TI11的种种。


首先,上文已经描述了DOTA2全新的DPC赛事体系,但是新赛事体系似乎仍然存有一些冲突性的问题。比如每个赛季的Major赛事只面向地区联赛队伍。客观来看,将Major的参赛渠道集中到地区联赛中是有可取之处的,它能够强化地区联赛在赛事体系中的重要性,通过不同地区来集中队伍资源和人才资源。


但是这也意味着更多地区队伍需要参与到地区联赛当中,与之伴随的便是俱乐部的稳定运营和长期成本投入。也就是说,地区联赛在希望解决DOTA2赛事生态问题的同时,还在提高这个项目的进入门槛。可是在地区赛事生态的不完善以及大量资本折戟的案例面前,为爱发电的“冤大头”已经越来越少了。


第二,联赛的宣传策略问题。为什么俱乐部到TI赛事才有挣钱的可能?原因很简单,下级赛事品牌弱,尤其是地区联赛。


当然,这个问题情有可原,毕竟DOTA2地区联赛体系在去年年底才正儿八经地开始搞。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了,当地区联赛品牌尚处于起步阶段时,符合逻辑的操作手法必然是广发赛事版权,先打开受众面。但是类似中国区联赛,在起步阶段便玩起了成熟赛事品牌进行商业变现的独家版权玩法。赛事本身传播度就不高,观众接受赛事内容的门槛却还在提高。


不过换个角度去思考,地区联赛一开始就玩独家版权虽然不太合理,但也并不能完全阻碍赛事品牌的发展。从TI在整个生态中过于强势的现状来看,其实V社大可以将TI的奖金池拿出一部分分散到地区联赛当中,在保证TI赛事奖金池强势的同时,为地区联赛的发展给予更多的资源扶持。最直观的方法就是提高联赛奖金,在为俱乐部们补充一些收入的同时为赛事增加一些看点。


不过,摆在大家面前的实际情况是TI的奖金确实缩水了,但是玩家众筹的那笔钱并不会哺育到生态当中,这是我要说的第三件事。今年TI11的奖金池前文已经提到了,本身玩家们“信仰充值”的数额就已经缩水了,但是官方仍然把为奖金池众筹的产品“小本子”还划分成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大约持续两个月,相比过去历届TI的众筹时间明显缩短,这意味着今年的奖金池必然会缩水。而第二阶段由于开始时间在TI结束之后,也意味着后续的小本子收入并不会注入本届赛事的奖金池,而是直接进入厂商的腰包。


和其他比赛一样(Magma官宣解散,半个月挣2亿的V社还是玩不转DOTA2赛事生态吗?)


其实,过去DOTA2赛事生态的种种问题已经不关键了,就像Magma一样,那些问题也只是DOTA2历史长河中的流星,成了过去式。但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地区联赛出现的新面貌之下,我们仍然没有看到赛事官方手拿TI这样的核心赛事产品来借力打力,通过TI的优势经验、优势资源来哺育整个生态。而且恰恰相反,我们看到的或许是更多像“割韭菜”、急于商业化等不符合发展逻辑的打法。


行文至此,当我为一些队伍的离开痛心疾首时,我所惋惜的可能并不是他们“死”在了黎明前的黑夜,而是这个黑夜看不到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