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百科 > 古埃及的文字图片(埃及有一本《亡灵书》,上面有一句名言,道出了人生的意义)

古埃及的文字图片(埃及有一本《亡灵书》,上面有一句名言,道出了人生的意义)

更新时间:2022-10-05 23:14:40

古埃及曾经有一本著名的《亡灵书》,书中的内容看似奇怪,却又合乎古埃及人的信仰。尤其是书中的两句话,一句话看似没有任何意义,而另外一句话却能道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古埃及的文字图片(埃及有一本《亡灵书》,上面有一句名言,道出了人生的意义)

​​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古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度,古埃及留下了许多特殊的文化遗产,包括古埃及金字塔、古埃及狮身人面像以及古埃及木乃伊等等。古往今来,不少考古学家都致力于研究古埃及文化,甚至还试图揭开其中的奥秘,但终因其文明的神秘而不得不放弃。简而言之,即使古埃及文明现今仍存于世间,但我们还不能完全掌握其文明内核。

​​

古埃及的文字图片(埃及有一本《亡灵书》,上面有一句名言,道出了人生的意义)

​​

在古埃及考古过程,有考古专家在比例地卡洪城遗址中偶然发现一本《亡灵书》,该《亡灵书》也被称作是《死亡之书》,是古埃及人下葬之时必备的陪葬品之一。古埃及人崇拜多神宗教,在他们的信仰中,存在许多掌管不同神权的神,如掌管太阳的太阳神拉,以及眼镜蛇女神图赫斯等等。与此同时,古埃及人也在创造宗教教义时,也建立了一整套人类生老病死的理论体系。认为人死之后的灵魂可以永生不灭,但是必须要经过狼头死神的鉴别,他会将死者的心脏进行称量,以此来分析死者的善恶,之后再决定是否打入地狱或者天堂。

​​

古埃及的文字图片(埃及有一本《亡灵书》,上面有一句名言,道出了人生的意义)

​​

《亡灵书》中的内容都是由古埃及文字书写而成,后经考古专家破译发现,该《亡灵书》上的内容多为祷告语。据考古学家介绍说,《亡灵书》的材质是古埃及莎草纸,其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可以在干燥的环境下保存千年,如此我们才有机会亲眼看到千年之前由古埃及人书写的《亡灵书》。《亡灵书》中的内容体现了古代唯心主义思想的本质,书中大量文字主要介绍了死者的生平,并且还会提及其死后的轮回过程。当然,为了能让亡者得到安宁,《亡灵书》中也书写着诅咒之语,用以震慑盗墓贼。著名的图坦卡蒙法老的诅咒“若是有人敢打扰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便会降临到他的头上”,就是同时刻写在其棺木与《亡灵书》之上的。

​​

古埃及的文字图片(埃及有一本《亡灵书》,上面有一句名言,道出了人生的意义)

​​

《亡灵书》本身是古埃及人送别亡者的一种特殊仪式,但时间久了,也就变成了墨守成规的习惯,而《亡灵书》中的内容也大同小异。有趣的是,从目前发现的《亡灵书》中,考古学家们找到了两句话,它们普遍出现在所有文字之内。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谈谈《亡灵书》中的两句话:

第一句话,“滚回去,你这条蛇”。在古埃及人的眼中,蛇是一种可怕的动物,同时也是阴险狡诈的象征,虽然他们十分崇拜眼镜蛇,但在古埃及法老的意识中,眼镜蛇与普通的蛇完全不同,甚至二者并不是同属生物。毫无疑问,这句话语完全是侮辱之语,更是一条恶毒的诅咒。古埃及人试图以该话语喝退盗墓者,更希望打扰到法老安宁之人从此变成一条毒蛇,永远过着阴暗的生活。当然,对于现代崇尚唯物主义的我们而言,这句话似乎毫无意义。

​​

古埃及的文字图片(埃及有一本《亡灵书》,上面有一句名言,道出了人生的意义)

​​

第二句话,“吃吧,喝吧,开心点,因为我们迟早都会死”。毫无疑问,在现代人看来,这句话完全是一句鸡汤文,甚至还略带有一些负能量。不过如果我们能够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看,这句话无疑带着古埃及人无尽的智慧。古代尼罗河土地肥沃且富饶,古埃及人民的生产生活也十分安定美好,但碍于科技生产力的限制,当时古埃及人的平均寿命却只有35岁,所以对于当时的人们而言,人的一生匆匆而过,自己仿若一颗流星般转瞬即逝。在恐惧死亡与贪恋生活的挣扎中,古埃及人才会发自内心地提出“享乐主义”,告诉人们要懂得享受,而不是一直为生活苦苦奔波。最重要的是,当我们深挖其内核时也会发现,其实古埃及人早已经看透了人生,明白了人生大路完全不必匆匆而过的道理,反而是更加倾向于驻足停留,观赏人生路上的美景。

​​

古埃及的文字图片(埃及有一本《亡灵书》,上面有一句名言,道出了人生的意义)

​​

埃及人创造了伟大的文明,也享受到了文明带来的幸福生活,他们懂得创造和珍惜,更明白活着的意义,积极努力奋斗是一方面,但将生活过好,过得丰富多彩,也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生活态度,这对我们现代人而言,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资料:《古埃及之谜》 雷方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