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资料 > 很多方面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主席专访:王宁利教授谈眼科领域的机遇与挑战丨WOC 2022)

很多方面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主席专访:王宁利教授谈眼科领域的机遇与挑战丨WOC 2022)

更新时间:2022-10-02 06:09:00

编者按

第38届世界眼科大会(WOC 2022)正如火如荼地举行,与会医生面对众多精彩讲题可能存在“挑花眼”的情况,那么本届WOC会上有哪些不能错过的亮点呢?《国际眼科时讯》特邀WOC 2022学术委员会共同主席、亚太眼科学会主席王宁利教授进行专访,王教授详细介绍了本届WOC会议亮点及青光眼领域的热点话题,并分享了我国现阶段防盲工作的情况和面临的挑战。

本届WOC有哪些亮点?

自1857年首次召开以来,WOC是举办届数最多的国际眼科会议,大会内容覆盖眼科几乎所有亚专科领域,旨在促进眼科学会与眼科医生之间的密切关系。本届WOC 2022由国际眼科理事会(ICO)、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办,亚太眼科学会支持,全球眼科领域专家齐聚一堂,包括150多个国家、700多名讲者、20多个亚专科领域,超过175场线上议程。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本届大会有近80位来自中国的学者担任主持或讲者。

很多方面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主席专访:王宁利教授谈眼科领域的机遇与挑战丨WOC 2022)

王宁利教授

亚太眼科学会是本届WOC的一个支持单位,我作为亚太眼科学会的主席,荣幸地成为了WOC的共同主席。本届WOC线上会议在9号、12号特别设置了亚太眼科学会研讨会探讨未来十年最令人期待的眼科进展,各国眼科专家将对各类眼病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启发全世界眼科医生对眼科最新领域的探索与发现;同时会议将对在眼科领域表现优异、做出杰出贡献的眼科医生们颁发奖项,感谢他们为眼科界做出的的贡献,同时邀请相关专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讲座,包括10号APAO Jose Rizal International medal lecture, 11号的APAO Arthur Lim Award Lecture,12号的APAO De Ocampo Lecture和Susruta Lecture。在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全民眼健康覆盖的背景下,本届WOC专门设置了眼流行病、WHO政策解读等版块,组织各国专家分享有借鉴意义的眼健康管理制度与经验,以促进全球眼健康服务体系共同发展。

另外,本届会议不仅关注眼科界的现在,还关注眼科界的历史和未来,特别设计了几个与未来挑战相关的话题。我相信大家参加了本届WOC以后,一定能和线下会议一样收获满满,同时还会感觉到线上会议和线下会议的不同,线上会议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来支配自己的时间。

很多方面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主席专访:王宁利教授谈眼科领域的机遇与挑战丨WOC 2022)

微创青光眼手术是否可以完全取代传统的滤过性手术?

在本次WOC大会上,我全程参加了三个时段与青光眼相关的主题会议,这些时段的会议虽然是在线上召开,甚至讲者的发言都是提前录制的视频,但是每个时段都设置有讨论时间,时长为10~18分钟不等。作为这些时段的主持人和组织者,我们都会全程参会,全程参会可能会占用一些自己的时间,但是这些会议的内容可以分享,而且不仅可以分享,参会者还必须认真听讲和大家进行交流,在无形中增强了大家的参与感,这是非常重要的。

这次会议我们提前看了关于微创手术、青光眼未来进展,以及新技术赋能相关的一些内容。虽然这些视频我们提前都已经看过了,但是再看还是觉得很震撼。近10~15年,青光眼手术已经从传统的滤过手术时代,进入到如今的微创青光眼手术时代。我们知道传统外滤过手术是1968年创立的,至今仍作为降低眼压的金标准手术方式,但由于存在引流量控制问题以及滤过泡相关的并发症一直居高不下,所以大家一直在探索是否有新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创伤更小的替代手术方式。

在寻找替代手术的过程中,一个又一个微创手术方式诞生了。这些微创手术有的是将外引流做得更加微创,有的利用内部自身Schlemm's 管的引流让内部循环起来,有的利用眼内的潜在腔隙睫状体上腔引流房水,这样的创伤小、恢复快的手术被称为现代青光眼微创手术。对于在中国发病率较高的闭角型青光眼来说,晶状体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手术能充分开放房角,不改变自身生理结构,创伤小,也可被认为是一种微创青光眼手术,所以微创手术在东、西方的理解是不同的。在中国开展最多的微创手术是在房角开放以及解决近端阻力这些方面,自最早将微创手术引入中国,自行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将微创引流材料植入物引入手术,目前在中国才刚刚起步。

微创青光眼手术取代传统外滤过手术的时代仍未到来,各种手术相继诞生就代表每种手术都有其不完美性。我们开展微创手术,会感觉到手术创伤减少、手术时间缩短,患者康复期明显缩短、生存质量更好。但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很难解决其远端阻力,所以手术的相对成功率约为70~80%,绝对成功率约为60%~70%,还没办法达到传统滤过手术那样高的成功率,这是需要我们继续探索的领域。

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材料学精密加工以及传感器等应用将为青光眼微创手术赋能,全新的微创手术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就会诞生。

很多方面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主席专访:王宁利教授谈眼科领域的机遇与挑战丨WOC 2022)

本届WOC上青光眼领域有哪些热点话题?

除了刚刚谈到的微创手术是一个大热点以外,青光眼的早期诊断也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热点话题。生物医学的发展为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助力,特别是当它结合患者的遗传学、分子遗传学,以及和青光眼病理机制相关的游离DNA检测时,可能为青光眼的早期筛查提供很大助力。新的生物标志物可能是一个重大的突破,通过标志物的检测,我们可以监测患者青光眼的进展与转归。

我个人还比较关注正常眼压青光眼(Normal-Tension Glaucoma, NTG)这方面的学术研究进展,NTG在东亚、东南亚、日本、韩国、中国患者中的发生率都很高。要想对NTG进行有效干预,首先就要找到其发病机制,这在东亚、东南亚国家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现在新的研究发现眼压正常的情况下青光眼的发生和低颅压相关,但并非所有眼压正常的青光眼都合并有颅压低,真正合并有低颅压的NTG只占50~60%,所以NTG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可能远超我们的认知。对于颅压偏低、身体质量指数(BMI)偏低,合并有微循环障碍的NTG患者,如何建立真正的眼体同治,即眼病从全身角度去治疗、调节,达到一个新的平衡,这是我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青光眼视神经损伤后是否还有恢复的可能性也是一个热点话题,干细胞、基因治疗在该领域都取得了很好的进展,特别是小分子、重要活性分子的发现有可能令眼内潜在的有干细胞特征的细胞转向神经细胞发展。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在进展过程中,我们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有丰硕的成果产出。本次WOC会上也报道了一些抗青光眼、降眼压、眼内缓释剂新药的诞生,这都为青光眼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

人工智能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热点,将人工智能应用于青光眼可能是所有眼病诊断中敏感性最高、特异性最高、临床使用价值最高、成本效益最好的一种途径。各国学者在青光眼的人工智能筛查与质量控制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希望将来出现更多这方面的学术成果共享。

很多方面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主席专访:王宁利教授谈眼科领域的机遇与挑战丨WOC 2022)

我国眼健康管理现状如何?面临哪些挑战?

眼健康也是本次WOC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世界卫生组织、ICO、国际防盲协会现在都很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视觉2020”已经完成,2020~2030年这10年要做哪些工作?这10年其实就要瞄准“视觉2020”没完成的任务,各国要加大努力,重视那些可防可控的致盲眼病,不能让本可以挽救视力的人失明,要让那些能治能复明的人一定要复明,这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而且现在和过去不同,现在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不只看做了多少台白内障手术,还要看有效白内障手术率,也就是要注重手术的质量。近视眼的防控也是全球性的挑战,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很好的视力矫正,这个领域也需要一个质量衡量指标。

眼健康供给的公平性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90%的致残致盲患者都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如何让眼科资源均衡化?我认为在现阶段,远程医疗、数字医疗能够使边远贫困地区的患者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诊断与随访监督,为这些患者提供难得的机遇。世界卫生大会已指明方向,现在是时候行动起来了,要关注眼健康,因为眼健康会不断影响人的视觉健康,还会影响人的预期寿命以及心理健康,所以要号召将眼健康和大健康联系在一起,形成全球性的行动。我国这几年在防盲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每年的亚太眼科学会会上都有很多中国医生获得防盲相关奖项,由于我国在“视觉2020”中表现突出,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防盲协会颁发的卓越贡献奖,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鼓励。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心系老百姓,将健康发展放在优先位置,相信中国在眼健康管理方面一定能做得很好。事实上我国的眼科医疗水平已经超过了发展中国家,达到了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也是我们值得骄傲的地方。

在获得荣誉的同时,我们面临的问题也很多,现在中国中度和重度视力损害发展得特别快,10年间增加了136%和143%。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儿童青少年近视眼越来越多,二是因为人口老龄化,年龄相关眼病发病率也在增加。我国马上就要进入到中度老龄化阶段,60岁以上老人已超过18%,这样一个巨大的群体,再加上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这些慢性病会引起眼部并发症,视力受损人群的数量更加庞大,这都是新的挑战。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和过去任何时代都不同,在新时代面临新的挑战,就要拿出新的举措来建立中国特色的眼健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