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百科 > 足球怪史读后感(目睹中国足球“二十年之怪现状”有感)

足球怪史读后感(目睹中国足球“二十年之怪现状”有感)

更新时间:2022-10-02 01:48:05

足球,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粉丝数量最多,同时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项运动。

足球怪史读后感(目睹中国足球“二十年之怪现状”有感)

足球,为什么会让许多人为之着迷、挚爱终生?

这,离不开足球本身的魅力!

足球是激情的化身。在广阔的绿茵场上,足球天才用激情诠释着生命,用足球诠释激情。人类与生俱来的激情,在绿茵场上得到了尽情的发挥。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足球更能激动人心了。球星的激情,球迷的热情,使绿茵场上的每一缕空气都融入了阳刚的气息。

足球是艺术的展现。它是运动的雕塑、生命的另外一种展现,是有生命的油画。它以动感为基调,以绿茵为底色,以足球为画笔,为人类创造出宏伟的作品。欣赏这一艺术,你会从心底涌出被艺术深深震撼的感觉。

足球之路如人生之路,充溢了丰厚的无限可能性,不到比赛结束,悬疑和猜想就一直存在。而足球场上运动员们的友谊、绿茵场上那些剧烈竞争的场面,胜利之后的欢呼、失败之后的泪水,这一幕幕都无不让人为之动容。为成功而拼杀的队员们,有着共同的目的,共同的愿望;他们互相敬佩、相互鼓舞、相互安慰......

这就是足球的魅力之所在!

足球怪史读后感(目睹中国足球“二十年之怪现状”有感)

而当足球这项运动开始脱离它原有的轨道,开始丧失其自身的魅力,开始变得逐渐功利性的时候,问题也就接踵而至。

中国足球尤其如此!


现如今,中国足球尤其是中国男足陷入低谷,许多球迷、专家、球员一直都在思考一个问题:

中国足球到底怎么了?

有人说,造成中国足球现状的根源在于中国足球的管理者--中国足协。

足球怪史读后感(目睹中国足球“二十年之怪现状”有感)

是中国足协的不作为和乱作为导致了中国足球萎靡不振、乱象丛生、陷入低谷。

有道理么?有道理

足协在中国算是一个“准官方机构”,其内部成员基本都属于体制内,历任足协官员也基本都是体育总局委任的。

这里,可以试想一下,对于这些官员需要的是什么?

当然是政绩,而且是要在任期内取得政绩。

所以,一旦足协成员被打上“官员”的标签,也就不可避免地会急功近利。所以,历任足协如此看重国家队的成绩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曾记得以前中国足协就有“豪”之举,为了实现中国足球零的突破,不惜分割联赛,来满足国家队集训的要求。从结果来看,表面上“豪”成功了;但从后果分析,带给中国足球以及足协继任者的恶劣影响是无法挽回的。

足球怪史读后感(目睹中国足球“二十年之怪现状”有感)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足球的功利性愈演愈烈。

还有,中国足球的管理者基本上都是“野路子”,从以前的阎世铎到后来蔡正华再到现在的陈戌源,正所谓“外行领导内行”,可以想象,在这些“人才”的领导下,中国足球能够良性发展么?

那么,我们是不是换一个“专业”一点的人士就可以了?

我们可以看看现在的中国篮球。姚明作为一名成功的篮球运动员,在NBA和CBA都打过球,也运营过篮球俱乐部,参与篮球管理,自身的专业性我想大家是不能否认的。但是,自姚明上任以来,中国篮球虽作出了一些改变,但是根本上来说,中国篮球还是中国篮球。并不是姚明不想改变,也不是他看不出问题,而是无力改变或者说无法改变。

现在的中国女足,被体育总局代管了,实际上是孙雯在管理这支球队。中国女足在今年亚洲杯上夺冠,大家都认为是孙雯选对了水庆霞,而水庆霞选对了球员,才有了后来的三次反败为胜。所以现在孙雯的呼声很高。

各位,醒醒吧,一个专业人才来管理足球,只能说是让我们少犯低级错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什么。当然,让内行领导总比外行要好得多。


也有人说,造成中国足球现状的根源在于我们的职业联赛没搞好。

有道理么?有道理

姚明曾经说过:“一个国家,联赛搞好了,国家队成绩未必好;而联赛搞不好,国家队成绩就肯定不好”。非常赞同他的观点。职业联赛作为中国足球的命脉,作为中国足球的载体,重要性毋庸置疑。

那么,造成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现状的原因是什么?

足球怪史读后感(目睹中国足球“二十年之怪现状”有感)

从我们1994年开始职业化足球以来,我们的联赛赛场就状况不断。从假球(如当年的“甲B五鼠”)到黑哨(如我们曾经的“金哨”陆俊)再到俱乐部退出、罢赛(如大连万达、青岛、贵州、重庆两江等),可以说闹剧频出,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就没有消停过,联赛水平也似乎一直在原地打转。

实际上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中国的足球联赛并不能称之为职业联赛,准确地说,应该叫“产业联赛”。中国足球的这一幕,和上个世纪的日本足球很像。

上个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日本联赛的参赛队伍全部由工业财团名称来命名,如古河电工、三菱重工、日产汽车等。1991年,日本下决心搞职业联赛,其标志性地事件就是J联赛参赛队伍逐步将工业财团队名更改到所谓中性化队名。然而,其实质,则是J联赛理事会的成立,及至各俱乐部逐步实现了自负盈亏。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明白中国足协为什么在2019年作出决定,中超各俱乐部要在2021年赛季开始前完成中性化名称变更。这一规定,就是为了让各大足球俱乐部向国外俱乐部学习,使用一个专一、响亮且不掺杂商业色彩的名称作为俱乐部的队名,比如皇马、曼联、AC米兰......

足球怪史读后感(目睹中国足球“二十年之怪现状”有感)

俱乐部的中性化名称变革,可以为中国足球俱乐部的传播和传承提供更好的选择,也可以使球迷增加认同感,彰显地区球队独特的文化。各大俱乐部自身会更注重自身品牌的建设,而不再是仅仅以冠名方式将企业推向观众。

可以说,足协的这项政策基本上是对的。

但是,关键的问题是,足协的政策在执行中往往多是半途而废。联赛的职业化并不是改一个名字就能解决的,其根源在于我们要聚焦俱乐部自身。如果足球俱乐部赖以生存的根源始终是背后投资方不断地输血,而不是自身的“造血”功能,那么这种运营模式是不会长久的。足球的职业化应该是俱乐部以转播权、广告、门票、、转会费等养活自己,而不是投资方不停地扩大投资。

所以,中国足球这种“伪职业化联赛”模式,各大俱乐部及背后的投资商,更注重的是当前的效益。2009年恒大入主中超联赛,“金元足球”横行,中国足球的功利性更是愈演愈烈。

简单点来说,这些资本是在“玩足球”!玩厌了,退出或找“接盘侠”;又或者,自身企业资金出了问题,像现在的恒大,玩不下去了,开始摆烂......

中国的足球俱乐部基本上都没有自负盈亏的能力,一旦背后的资本力量没有了,后果可想而知。


还有人说,中国足球的现状是球员的不敬业导致的。

有道理么?也有道理。

中国男足,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后,伤透了球迷的心,现在可以说是变成了“过街老鼠”。

足球怪史读后感(目睹中国足球“二十年之怪现状”有感)

对于我们男足球员在赛场上的表现,许多球迷感到不解、迷茫、困惑甚至愤怒。

为什么一个个在俱乐部生龙活虎、叱咤风云,在国家队就像是吃了泻药一样?

一开始,都认为是主教练的问题,认为是主教练没有把球员调教好,没有把球员捏合在一起,没有打出自己的风格,没有打出自己的技战术特点,没有......

所以,我们换了一茬又一茬的主教练,从本土的到国外的,从年老的到年轻的,从不知名的到国际闻名的......

结果,大家都知道,除了米卢做得还不错外,基本上都失败了。

还有人认为是领队的问题。他们过多的干预主教练的用人、选人和排兵布阵,把主教练架空了,主教练并没有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锻炼队伍和贯彻自己的技战术思想。

换而言之,我们并没有选出好的球员,没有好的主教练,贯彻好的战术思想,从而导致我们的球员发挥不了好的水平,踢不出自己的风格,导致失利。

实际上你细想一下就可以明白。运动员的职业寿命都是比较短暂的,从现实角度来讲,他们当然希望在有限的职业生命里赚取更多的报酬,这也是无可厚非的。这些国字号球员基本都是各俱乐部的主力,入选国家队后虽然口头上一个个喊着努力拼搏,为国争光,但是他们的根却在俱乐部。一旦在国家队比赛中受伤或者说“用力过度”,联赛中就会上不了场,就会表现低迷,就会影响他们的收入。所以,从根子上说,我们国家的职业球员都只是把踢球当成一种谋生手段,而不是当成一个职业来看待,所以,他们身上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表现,是直接与经济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而现在,足协发布了“限薪令”,更是大大降低了他们踢球的积极性,再加上男足的“臭不可闻”的名声,他们赛场上的低迷表现就可以预见了。


那么,中国足球到底应该怎么办?

这里,谈谈个人的想法。

首先,就是要增加足球人口

有人经常这样问:“为什么中国14亿人,就是选不出11个会踢球的呢?”

这就和“足球人口”有关了。调查显示,全国目前注册的足球人口数量大概8000人左右,其中女足只有1000人。换而言之,我们不是在14亿人中选11个人,而是在8000人中选!那些足球强国我们不去比,我们说一说我们的邻国--日本。日本全国人口远远少于我们,日本也正处于老龄化,但是日本的足球人口却达到67万!

那么,如何增加足球人口?

我觉得,基础的工作是增加足球参与人口。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足球的参与程度有所改善,足球参与人口有所增多。但是,相比较与其他运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足球参与人口少之又少。

欧洲的冰岛,全国总人口只有33万,人口排名在世界120位。但在上届欧洲杯时,冰岛有3万球迷前去现场观赛,占了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同时,国内还有1.5万人在国家体育馆内观看比赛,而大多数人在电视上收看了冰岛对的比赛。可以说,冰岛几乎全国都是球迷,都是足球参与人口。

还有巴西,足球是巴西人的生活主流。每当联赛或者是国家队比赛的时候,巴西往往是举家前往观战,整个城市万人空巷,赛场上人山人海。巴西几乎人人都是球迷。

足球怪史读后感(目睹中国足球“二十年之怪现状”有感)

这种现象,在我国也只有当年中国队上次冲进世界杯比赛的时候,才有那样的盛况。

那么,如何增加足球参与人口?

首先,应加大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让更多的人有地方可踢球。

在冰岛,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拥有179个标准足球场和128个小型足球场,即使只有几十户居民的村庄也都拥有一座小球场。而我国目前,除了联赛的比赛场地之外,球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估计大家看到较为普遍的,是各大高校、中小学用来进行标准化校园建设兴建的足球场,而且大都用栅栏围起来,闲人免进。

足球怪史读后感(目睹中国足球“二十年之怪现状”有感)

其次,逐渐改变观念,让更多的人有时间去踢球。

“假如你有小孩,你会让他踢球么?”“当你的孩子考试、学习压力大、作业多,你会让他踢球么?”“如果你的小孩喜欢足球,并以足球为学业,那你有足够的资金为小孩提供专业的足球教育资源吗?”......

这些问题,也直接道出了目前在中国教育模式下的我们的症结所在。正如前文所言,我们更多的时候,喜欢足球,是因为足球本身的魅力,而不是足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喜欢足球,一开始是纯粹的。

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尤其是家长对足球的热爱,或者说让孩子参与足球的热情却远远比不上乒乓球、羽毛球呢?

归根揭底,这是一种文化的熏陶,一种足球文化的涵养。没有足球文化的长期熏陶,没有足球文化的“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我们对足球的热爱始终都是适可而止的。所以,当更多的人面对着工作压力,更多的孩子面对着学业压力,这项运动自然也就靠边站了。或者说,这些体育项目,对于大家来说,并不是一种爱好,而只是工作之余、学习之余用来放松的一种手段罢了。而足球既有场地要求,又需要那么多人同时参与,还有受伤的危险,我们干嘛选择它?

足球文化的涵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需要我们的国家、需要我们的学校、需要我们的家长、需要我们的孩子长时间的去培养、去形成。

足球怪史读后感(目睹中国足球“二十年之怪现状”有感)

接下来,另外一个问题来了:

当我们的足球参与人口逐渐增加,又如何将这些足球参与人口转化成更多的足球人口或者说职业球员呢?

实际上前面讲的是逐渐培养我们对足球的热爱、兴趣,现在我们要做的是让更多的人把这份热爱、兴趣转变为你的职业。

而这,就要依靠我们的职业联赛了。

职业联赛如何搞好?

这一切,对于现在的中国足球来说,似乎是无解的。

果真如此么?

事实上,我们的联赛自1994年以来,已经举办了近30年的时间了,并非是一无所获的。虽然我们并没有找准前进的方向,但,起码,许多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

足球怪史读后感(目睹中国足球“二十年之怪现状”有感)

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一个切入点。

这个切入点,我认为应该从中国足协开始。

当年,中国足球职业化之初,时任国务委员的李铁映曾经说过:“中国足协及各地足协要实体化,足协不要搞成权力机构,应该是服务机构”。

发展到今天,足协倒是实体化了,但是却集大权于一身,掌握着各俱乐部和球员的生杀予夺大权。

所以,足协要变革。我们的联赛要成立自己的机构,像美国的职业联盟、英足总等,都是专门为联赛而服务的,都是与国家队分开的,都是专业化的。

其次,就是各俱乐部自身的认识升华。

这里,是比较赞同足协制定的中性化名称政策的。过去,我一直想不通一点,中国足球各俱乐部的运营基本上都是亏损的,去年各俱乐部平均亏损竟然达到4个亿,为什么这些投资方还乐此不疲,前仆后继的入局中国足球?难道真是人傻钱多?

实际上,我们忽略了球场外的东西。就比如说品牌,现在的各个俱乐部都是被投资方冠名的,而投资方通过这一点,一般只要运营几年,基本上都是立于不败之地了。他们所看重的,并不是俱乐部本身所带来的盈利,而是在运营过程中所带来的的品牌效应。几年以后,不论俱乐部战绩怎样,他的企业品牌已经被大众所熟知,这一点,比做广告划算多了。

而现在,这一“福利”被取消了。俱乐部名称上不会出现企业品牌的名字,投资方也就逐渐失去了兴趣,过去所谓的“金元足球”也就会逐渐走向历史的尘埃。

而这些俱乐部在失去资本的支持后怎么办?

他们就不得不开始正视自身,开始从长远考虑。

俱乐部开始自负盈亏。而俱乐部的收入从哪里来?

比如转播费、门票收入、广告费等。大家知道,这些收入的高低和你的球队热度是密切相关的,而球队的热度又是和你的球队战绩密切相关的。而你的球队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又是和球员实力密切相关的。过去,在“金元足球”理念的攻势下,各俱乐部更多地是花大价钱去购买那些即战力(恒大就是典型),从而在短时间内提高球队成绩。

而现在,你要考虑成本,要考虑盈亏,要考虑各项开支,所以你不会再像过去那样不计成本地去引入内外援。你开始考虑自己培养球员了,开始认认真真的去进行梯队建设了。

足球怪史读后感(目睹中国足球“二十年之怪现状”有感)

也只有这样,你才会感觉到梯队建设是需要大量的青少年足球人才了。

也只有这样,你才会派出你的球探,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小学、足球学校去寻找你未来的“当家球星”。

足球怪史读后感(目睹中国足球“二十年之怪现状”有感)

也正是在你的这种需求导向下,各大高校里的足球专业、中小学足球联赛、足球学校的建设会逐渐被各种资本开始重视,开始投资,开始运营。

也正是如此,国人才会逐渐感受到,原来踢球也是一份靠谱的职业......

所以,当俱乐部开始更多地重视青训人才的培养,开始有了足够的后备力量,开始有了稳定的成绩,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俱乐部文化,那么,你就有了稳定的球迷、稳定的门票收入、稳定的球衣销售、稳定的转播费用.....球队品牌也就开始逐渐形成了。

所以,中国职业联赛要想振兴,须从足协开始,要按市场规律办事。当年的U23政策,其本意是为了让更多年轻球员获得更多上场机会,提高年轻球员的技战术素养,从而让中国足球老中青有序衔接。但是,这样做,却违背了市场规律,违背了市场的公平性和竞争性原则,必然又导致更恶劣的局面出现。

还有更早的禁止引入外籍门将政策,也是如此。这么多年过去了,联赛并没有像大家所期望的那样,门将人才辈出,反而是青黄不接,人才凋零,区楚良、江津那样亚洲级别的门将始终都没有出现。

只有中国足协开始由内而外的变革,我们的职业联赛才会开始逐渐“解绑”,才会开始正视自己的品牌建设,才会重视梯队建设,才会逐渐让联赛回归到本来的模样。

也只有我们的联赛开始逐渐振兴,才会让更多的高校、中小学足球联赛、足球学校逐渐兴起,才会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足球中来,才会让我们的足球文化逐渐涵养,才会让我们的中国足球开始走上良性轨道。


中国足球,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