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头条 > 世界杯蹴鞠赛(宋朝的世界杯:蹴鞠与马毬比赛)

世界杯蹴鞠赛(宋朝的世界杯:蹴鞠与马毬比赛)

更新时间:2022-10-02 00:09:34

据说中国人爱讲历史,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信的时候,为了获取某种东西,便大谈“自古以来”;还有一种便是自卑的时候,提提从前祖先的荣光,好给自己空虚的内心补上一支强心针。现在,看着“世界杯”里各国球队踢得热火朝天,爱讲古的中国人,一定会想到中国古代曾经辉煌的“蹴鞠”。这份可怜的虚荣心,可能对当下中国足球的现状起不到多少效果,不过或许能够稍稍填补一下中国球迷多年来自虐的悲哀,这样的“讲古”,与其说是谈史,倒不如是慈善,既然如此,闲话一番宋朝的球类运动,何乐而不为呢!

世界杯蹴鞠赛(宋朝的世界杯:蹴鞠与马毬比赛)

其实,宋代的球类运动,最具代表性的不仅有“蹴鞠”,还有“马毬”。“蹴鞠”的产生很早了,按照《史记》裴骃集解引用刘向《别录》的记载:“蹴鞠者,传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之时。”“黄帝所作”之说,显然靠不住,起源战国时期,应该是有道理的。《汉书·枚乘传》中有“蹴鞠刻镂”句,颜师古的注解是:“蹴,足蹴之也;鞠,以韦为之,中实以物,蹴鞠为戏乐也。”“蹴”就是用脚踢,“鞠”便是用皮革制作球皮、中间填充有弹性的毛发的球,故而写成“毬”。当然不是统统填充毛发,在唐代时,人们开始改用充气的动物尿脬来替代所填塞的毛发。这样的球体不但轻巧,而且富有良好的弹性,因而有“气球”之称。因“气球”体轻,双方角逐时激烈程度便有所降低,而表演性增强,适合于女子参加。

世界杯蹴鞠赛(宋朝的世界杯:蹴鞠与马毬比赛)

自从“蹴鞠”被发明后,一直是古代军队中用来训练士兵的运动项目,所以,各个朝代的政府都对这项运动极为重视。西汉初,刘邦曾经在长安的宫苑内专门修建了校场,名为“鞠城”。到了唐代,“蹴鞠”更加普及,流传到现在的很多唐诗都有“蹴鞠”的记载,譬如,白居易的“蹴毬尘不起,泼火雨新晴”之句就描写了“蹴鞠”。到了宋代,“蹴鞠”又有了新的发展,不仅普通平民善踢,而且皇帝已经大臣们纷纷加入“蹴鞠”的行列。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毬迷”。宋代还有两个因毬踢得闻名的宰相,一个李邦彦,另一个则是鼎鼎大名的高俅。高俅因毬踢得好,被宋徽宗提拔升官的事,一直为小说家和史家所指陈,其实在唐代就有因毬踢得好而被升官的事例,譬如,《新唐书》里记载,晚唐武将周宝就曾“自请以逑见,武宗称其能,擢金吾将军”。可见,凭借一身技艺飞黄腾达,并不独独出现在宋代,任何朝代都有。

宋代“蹴鞠”的踢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球门的比赛,时人称之为“筑球”。“筑球”比赛的人数,一般有严格的规定,两队人数相等,各出十二人或者十六人。队员站立位置不同,各有不同的名称。两队各设有队长,称之为“球头”;副队长,称为“次球头”。两队各有各的队服,一般是分红色和青色,以示区别,同时,队长与队员之间的服饰亦有一定的差异,队长的为长脚幞头,队员为卷脚幞头。“蹴鞠”的球门高度大约为三丈,在彩丝结成的球网中间留有直径为一尺的圆洞,时人俗称为“风流眼”。两队隔网比赛,身体不接触。比赛时,以乐部哨笛杖鼓声为号,声音一响,便可以开始发球。先有左军队员开球,在各位队员之间来回颠球数次后传给副队长,副队长将球传稳,再将其传给队长,由队长将球踢过门洞。右军接住往来的球后,在队员之间来回转送数次后,传给副队长,再由副队长传给队长,由队长将球打过门洞。打过门洞而对方未能接住者为胜,否则为负。如果射门未过,球撞上网上掉下来,只要不落地,由本队队员接住,仍然可以继续传球给球头,由球头再次射门。如此一来一往,直到球落地为一局,亦即“一筹”,最后以射过球门次数多者一方为胜。由于球头是唯一射门者,于比赛中胜负关系极大,因此球赛的赏罚也以他为主。胜者赐以银碗彩缎,负者要吃鞭子,并再涂上白粉羞辱。

世界杯蹴鞠赛(宋朝的世界杯:蹴鞠与马毬比赛)

“蹴鞠”的另一种踢法是不用球门,以踢出动作和花样或者难度来分出胜负,时称“白打”。“白打”的场地用丝围子围起来,场地的大小一般根据参赛的人数或者花样动作来定。按照《事林广记》中记载,“如打三间臁,丝围子各阔三尺;四间阔四尺以上,至八间阔八尺。如九间至十三间,止得阔八尺,不许加增。每间阔四小步”。这项比赛的人数,既可以是一人、两人或者数人,也可以是十余人。其中,两人比赛叫“打二”;三人比赛叫“转花枝”,又称“小官场”;四人比赛叫“流星追月”,又称“四不顾”、“下火”;五人比赛叫“小出尖”,又叫“皮破”;六人比赛叫“大出尖”;七人比赛叫“落花流水”;八人比赛叫“八仙过海”,又呼“凉伞儿”;九人比赛叫“踢花心”;十人比赛称为“全场”。“白打”踢法的动作花样很多,上身接触球叫“上截解数”;膝盖以下部位触球踢法叫“中截解数”;用小腿和脚踝踢球叫“下截解数”。如果上中下不同部位组成的联合动作,则称之为“全套解数”。

除了“蹴鞠”,宋代还有一种球类运动极受欢迎,称之为“马毬”。因为是骑在马上用球杖击球的运动,所以又被成为“打毬”、“击毬”、“击鞠”。“击毬”的出现也颇早,三国时曹植的《名都赋》中便记载了京洛少年“击鞠”的情形。但是骑着马击毬的运动,据阴法鲁先生考证,是唐朝时从西藏传入内地的。

唐朝是“马毬”的大发展时期,这与当时的骑兵的增加和马匹的饲养发展有关,再加上唐朝皇室也醉心于此运动,无形中也推动了这项运动的发展。唐玄宗李隆基在没有当皇帝之前,就很喜欢“马毬”,并且也非常擅长这项运动,他曾经还亲自率领众人与吐蕃人进行过比赛。

“马毬”运动要求有娴熟的骑术和马上运用器械的功夫,这项运动本来是军队中的竞技游戏,到了宋代,宋太宗赵光义将其升格为军中礼,每遇到重大典礼,都有球类比赛。其后历代帝王大多都喜欢这项运动,尤其徽宗赵佶、孝宗赵昚等人更是酷爱“马毬”。南宋岳珂在《桯史》中记载:“隆兴初,孝宗锐志复古,戒燕安之鸩,躬御鞍马,以习劳事,仿陶侃运甓之意,时召诸将击鞠殿中,虽风雨亦张油帟,布沙除地。”足见其打“马毬”的劲头之大。为此他还“堕马失臂”、“摧折濒死”,而且损害了一只眼睛,也在所不惜。在帝王的影响下,一些重视军事的大臣也把“马毬”作为部队训练的重要手段。《宋史》中说,文彦在四川益州时,“尝击球钤辖廨,闻外喧甚”,发现是士兵犯法,不服仗责。文彦“复呼人斩之,竟球乃归。”

世界杯蹴鞠赛(宋朝的世界杯:蹴鞠与马毬比赛)

“马毬”所用的球,状小如拳,用质地轻又坚韧的木材制作而成。中间镂空,外面涂上各种颜色,有的还加上雕饰,被称之“彩毬”、“七宝毬”等。“马毬”所用的毬杖长数尺,端如偃月,形状有点像今天的冰球杆,杖身上往往雕刻精美的纹饰,被称为“画杖”、“月杖”。由于“马毬”是骑在马上的运动,所以对场地要求很高,必须开阔平整坚实,球场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球门,门一般高丈余,同时在场地边分别设置虚架,供胜利者插旗之用。每个球门两旁插旗十二面,每胜一局,将胜队的旗插入虚架一面,作为计分牌。比赛采用的多局制,一般是三局,也称“三筹”。场上一般有两名裁判员,他们手持红旗,在球进入球门时“唱筹”,也就是宣布进球、插旗。每个队都有两名守门员,比赛双方队服颜色不同,一般是一方是黄衣,另一方是紫衣。两队各有队长一人,队员若干人。运动员的所骑的马都要结尾,其目的应当是避免互相缠绕。在比赛时,赛场旁边还有乐队演奏、助威,同时,为了维持球场的秩序,一般还要设置手持哥舒棒的保卫人员。

“马毬”有“大打”与“小打”之分。“大打”则是盛唐时期流行的大马戏,“小打”则是骑小马或者骡驴比赛。“大打”因为骏马跑的极快,因此驾驭起来相对困难很多,要求技术高超的选手,所以一般人,尤其是女子,很难胜任。为此,唐朝时,人们就用小马或者驴骡等代替成年骏马打球,俗称为“小打”。“小打”在女子运动里很受欢迎,很多唐朝的诗词都有描述。譬如王珪的“内苑宫人学打球,青丝飞辔紫花骝”等等,就是描写的宫廷女子的“小打”。当然宋代也有男子骑小马或者驴骡进行“小打”比赛,譬如北宋初年左金吾上将军郭从义就曾经在皇宫为宋太祖表演球技,不过,总体不如“大打”更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