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头条 > 我们会保护好埃利奥特(泰国获奖广告《菠萝棒冰》:否定孩子,养不出独立思考的孩子)

我们会保护好埃利奥特(泰国获奖广告《菠萝棒冰》:否定孩子,养不出独立思考的孩子)

更新时间:2022-09-29 02:13:09

孩子总是冒出匪夷所思的想法,执拗地去做奇奇怪怪的事情。比现在,我家6岁的大宝:

由于疫情,幼儿园没开学,在37、8度的六月天里,他是每天唯一一个在小区里背着满书包玩具四处奔跑的孩子。为了随时玩自己想玩的玩具,他宁可热得一头一身是汗,也要坚持一直背着书包。

家里人曾建议他:天气太热别背着书包了,大人帮着拿,可他坚决不采纳。

看到孩子做不合常理的“傻事”,成人应不应该为了孩子好,否定孩子,制止孩子呢?

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想起泰国一部获奖的广告片《菠萝棒冰》,然后释然。

下面,本文就从《菠萝棒冰》这则广告来看看这位妈妈的具体做法。

我们会保护好埃利奥特(泰国获奖广告《菠萝棒冰》:否定孩子,养不出独立思考的孩子)

01

《菠萝棒冰》暗藏着智慧的“不否定”

1. 不急于否定孩子的需求,找到需求背后的原因

《菠萝棒冰》里的小女孩,看到别的孩子畅快淋漓地吃着雪糕,只能羡慕地舔舔嘴唇。懂事的她知道家里穷,没有向妈妈张口买冰棍。可是妈妈却看在眼里。回家后把菠萝切成块,冻成菠萝冰给女儿吃。

她看到孩子的渴求,明白女儿想吃冰棍是因为实在太热,然后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想到办法给女儿解渴、解馋。

不要急于否定孩子的需求,要根据需求背后的原因,结合生活实际,合理解决。

2. 不急于否定对孩子的想法

《菠萝棒冰》的小女孩觉得菠萝冰很美味,突发奇想,要去卖菠萝冰挣钱。

妈妈听到之后非常惊讶,尽管明白女儿成功的可能性很低,但她并没有立刻出言否定,一句话也没说,默默地允许孩子去实践想法。

父母不急于否定孩子的奇思妙想,是对她积极思考的最大鼓励。

3. 不因失败,急于否定孩子的行为

《菠萝棒冰》里的女孩去卖菠萝冰却没有人买,向妈妈询问原因。妈妈建议她去菜场学习别人的卖货方法。

女孩到菜场细心观察别人卖货,一一记在心里,回家后改进方法,成功地卖出了菠萝冰,甚至供不应求。

我们会保护好埃利奥特(泰国获奖广告《菠萝棒冰》:否定孩子,养不出独立思考的孩子)

《菠萝棒冰》

不因孩子的失败批评、嘲讽、否定孩子,巧妙启发他,让他从学习中获得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最智慧的引导者。

02

父母常用的否定方式

生活中,我们成人总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否定孩子,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而不自知。

下面我们来看看父母常用的否定方式是如何影响孩子的。

1. 父母的直接和间接否定,带来“禁果效应”

当孩子冒出一个主意,欢心鼓舞地要去做时,有的父母直接否定,认为孩子的想法不合常理:不能做!因为这太丑了/太难看了/太奇怪了......

有的父母直接否定,一直把孩子当成“包宝宝”,过度保护他们:你做不到的!因为这个太难了/太危险了/太热了......

还有的父母虽然觉得不可行,尽管没有直接拒绝孩子,却用提建议的间接方式否定孩子:你最好/你应该/你必须......

“建议”,在父母态度友好的时候称为建议,态度强硬的时候称为命令。建议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选择更好的方式,可最终的结果依然是否定。

不管是哪种否定,都犹如当头一棒,会熄灭孩子的热情,即使孩子接受了,也是心有不甘。

电影《我是山姆》中的小男孩康纳参加班里的昆虫主题演讲时,本来想讲马铃薯甲壳虫,可是父亲非要他讲蜘蛛。由于兴致不高,导致康纳在班里演讲的状态不好,错误百出。

经常被否定想法的孩子,无法实施自己的想法,容易产生"禁果效应"。

所谓禁果效应是说:越是被禁止,人们对它就越好奇,越想得到,越想去做。

《查理的巧克力工厂》中巧克力工厂的主人旺卡由于小时候被牙医父亲严令禁止吃糖,选择了离家出走。

我们会保护好埃利奥特(泰国获奖广告《菠萝棒冰》:否定孩子,养不出独立思考的孩子)

《查理的巧克力工厂》爸爸给小时候的旺卡治牙

被否定,反而引起了孩子的好奇心,想得到、想接触、想去做的愿望更加强烈,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2. 用贴标签的方式否定孩子,产生“标签效应”

当孩子学习新技能时,比如系鞋带、扣扣子,孩子还在努力进行中,父母早已急切地开始给孩子贴标签,否定孩子:

我早就就说你手太笨做不好,你不信。

你总是不用心,我刚才教你的都白教啦!

......

贴标签否定孩子,不是激励,而是对孩子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会给孩子带来“标签效应”。

美国一位小学老师简·埃利奥特曾做过一个经典的“标签效应”实验。

她把学生分为两组:分别贴上棕眼睛和蓝眼睛的“标签”,告诉孩子,棕眼睛是优秀的孩子,蓝眼睛是愚蠢的孩子。

结果,蓝眼睛的孩子变得萎靡不振,觉得自己愚蠢平庸。

有个贴了蓝眼睛的小男孩跟老师说:“我放学后,不仅被超市售货员骂,还丢了5美元,回到家还被妈妈罚站。我真的是愚蠢的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

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用贴标签的方式否定孩子,会使孩子把对自己的认识禁锢在标签里,难以挣脱。

有的孩子会以此作为借口:“我太笨了所以学不好”。有的孩子还会自暴自弃:反正我已经这样了,那就这样下去好了。

3. 否定无视孩子的行为结果,产生“赫洛克效应”

心理学家赫洛克做过一个实验,他把参加测试者分成四组:

第一组为表扬组,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批评组,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不予评价只让其静听其它两组收到的评价;第四组为隔离忽视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任何评价。

最后,工作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是表扬组>批评组>忽视组>隔离忽视组。

令人意外的是,被忽视的两组表现竟然比受到批评否定的效果还要差。而没有信息参照反馈的第四组,最差。

结果表明:批评和和漠视孩子的努力结果,对孩子的持续发展都会带来不良影响,他们其实都是在否定,都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体系,无法建立自尊和自信。而漠视则是最严厉的否定。

可怕的是,不论孩子有多努力,获得多大的成功,父母都在坚持把否定隐藏在“谦虚”的传统美德之下,否定孩子。

因为父母总怕孩子太骄傲,希望他们沉下心来接着努力:你做的都不算什么,你得谦虚,得继续努力。

综艺节目《少年说》的一位小姑娘向妈妈哭诉,为什么自己做什么都不行,永远拿别人的优点跟自己比,永远看不到自己的努力?

妈妈回答:如果不打击你,你可能就有点飘。

我们会保护好埃利奥特(泰国获奖广告《菠萝棒冰》:否定孩子,养不出独立思考的孩子)

《少年说》向女儿解释的妈妈

戈培尔说:

谎言说过一千遍就成为真理。

成人况且如此,何况是不善甄别的孩子?以谦虚的名义否定孩子的行为和付出,他只会感到满满的挫败。

03

善用“空白效应”,学会智慧的“不否定”

“空白效应”原是关于艺术作品审美欣赏中的概念,也称留白。是指作品留给读者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依据自己的理解去想象和思考,获得对作品的特殊感受。

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新奇想法和行为时,同样可以借用空白效应来合理应对,学会智慧的不否定。

1. 给孩子脑洞大开的想法留白,解除“禁果效应”

当孩子提出脑洞大开的想法时,父母先克制住自己想要否定的欲望,搞清楚他到底为什么想要做这件事。

除非事情存在危险性,否则,在力所能及保证他安全的情况下,不要随便扑灭孩子的热情。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伴你高飞》的小女孩艾米,想驾驶爸爸制作的飞机带野雁学习飞翔。爸爸支持了孩子的想法,教会她驾驶,然后艾米驾驶着飞机成功教会了野雁飞翔。

驾驶飞机教野雁飞翔,这想法简直超乎了普通人的想象力。可是爸爸尊重女儿的梦想,支持孩子去实践。

亲眼看到,亲身体验,让事实告诉他结果,远比将想法扼杀在孩子的脑海中要明智得多。

即使是孩子的想法真的非常可笑、不合常理,也要理解他们。

看看邓超毫无怨言地接受女儿给自己扎辫子、涂指甲。虽然可笑,但何尝不是满满的亲子温情?

我们会保护好埃利奥特(泰国获奖广告《菠萝棒冰》:否定孩子,养不出独立思考的孩子)

孩子眼中的世界和成人不一样,他们的想法和世俗观点不一样。不能强求孩子必须学会成人的审美、常理和规则。

允许孩子去做,既保持了孩子的热情,避免了禁果效应,也让孩子在实践中独立思考到理想和现实的差异。

2. 给孩子的行为过程留白,撕掉“标签效应”

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的过程中,不做过多干涉和评价。从以下几点出发留白,不随意给他们贴标签:

① 用“冷热水效应”,降低心理预期。

“冷热水效应”是说:先将手放在冷水,再放到温水,会感到温水热;先将手放在热水,再放到温水,会感到温水凉。

父母之所以对孩子做的事情不满意,往往是孩子达不到自己的预期目标。

父母不妨降低对孩子的心理预期,然后在面对孩子的行为过程和结果时,就不容易情绪急躁,否定他们了。

孩子做的有些事情不论对大人而言有多简单,可对他们来说就是有难度。父母要看到这一点并理解他们。

② 给孩子时间去折腾,去思考

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会努力思考,积极实践。

美国普通家庭的一个5岁女孩凯瑟琳因为同情非洲深受疟疾之苦的孩子,筹钱给非洲孩子捐蚊帐,坚持了10年,”使非洲家庭蚊帐的覆盖率从2000年时的2%提高到现在的53%,疟疾造成的死亡率从每30秒延缓到每2分钟!

这期间,凯瑟琳从不吃午餐攒钱开始,在父母的支持下卖自己的玩具、募捐、参加学校和社区的演讲,到大胆给比尔盖茨和贝克汉姆写信......她想尽一切办法筹钱买蚊帐,成为“蚊帐天使”。

我们会保护好埃利奥特(泰国获奖广告《菠萝棒冰》:否定孩子,养不出独立思考的孩子)

凯瑟琳

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会绞尽脑汁,实现目标。

③ 孩子遇到问题,父母给予引导和帮助

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要善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和帮助他。

《菠萝棒冰》的小女孩想切菠萝却切不好,非常郁闷。妈妈默默地拿起刀非常慢地切菠萝,女孩看见之后,赶紧学着切。

后来女孩卖不出去菠萝棒冰向妈妈求助,妈妈没有直接帮助她,而是建议她去菜场看别人怎么卖货。

这位妈妈很善于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女孩不会切菠萝的时候,手足无措,可能连求助和学习的意识都没有。所以妈妈才不动声色地做示范,用极慢的速度暗示女孩向自己学习。所以后来女孩卖不出去菠萝冰时,才知道向妈妈求助。

照理说妈妈本身就每天推车卖水果,一定知道如何帮助女儿。可是她既没有摆开架势否定孩子说哪里做得不对,也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告诉她如何去做。只是告诉孩子到哪里去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们会保护好埃利奥特(泰国获奖广告《菠萝棒冰》:否定孩子,养不出独立思考的孩子)

帮助孩子,不等于直接告诉他答案,更不等于亲自下场替他完成。重要的是解决问题本身,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孩子,让他学会如何独立学习,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3. 给孩子成功和失败的结果留白,达到最佳效果

① 如果孩子失败

前面我们讲到“赫洛克效应”,明白了批评和否定会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实际上,安慰和鼓励孩子,同样需讲求方法,注意给孩子留白。

  • 语言上留白

共情与真诚理解孩子才是真正有力的安慰,如果只是泛泛而谈、轻描淡写,孩子会认为你并不了解他的痛苦。激励孩子的语言重在适量、适度,而不在于多。太多反倒会让孩子觉得啰嗦,引起反感。

  • 时间上留白

父母不要心急,总想着一次谈话,几句鼓励就让孩子瞬间满血复活,立刻从郁闷失败的情绪阴影中走出。

他们也需要时间去消化、理解和自我修复。

《怦然心动》中,爸爸知道女儿朱莉向布莱斯求助被拒绝后很伤心,想引导她去思考布莱斯到底值不值得爱。他说:对一个人的看法就像画一幅画一样,得考虑整体效果

然后朱莉才开始重新从整体了解布莱斯,思考自己的情感到底应不应该。

面对孩子的失败和挫折,给孩子留白,既是给他时间去接受和重整旗鼓,也是在锻炼他的勇气和思考能力。

② 如果孩子取得进步和成功

当孩子取得进步和成功,漠视确实不可取,但如果只有表扬和奖励,有的孩子会觉得无趣、有的孩子会陷入追求奖励的表扬的漩涡,忽略事情本身的意义。因此,关注和鼓励孩子时,同样需要留白。

《菠萝棒冰》中,妈妈看到女儿削菠萝皮成功,会用欣慰的笑容鼓励她。在不远处看到孩子成功卖出菠萝棒冰,妈妈同样露出鼓励的笑容。

虽然没有语言,可是女儿知道妈妈的的关注、肯定和鼓励。,每次都回以一笑。

正是在妈妈的引导和鼓励下,《菠萝棒冰》的故事原型Achara poonsawat后来考上了泰国最好的大学之一——仁大学,并获得Sarnrak项目奖学金,2013年完成本科学业,过上理想的生活。

我们会保护好埃利奥特(泰国获奖广告《菠萝棒冰》:否定孩子,养不出独立思考的孩子)

《菠萝棒冰》故事原型Achara poonsawat

面对孩子的行为结果,父母要注重留白,让孩子经过自己的思考后领悟:自己得承担后果,体会成功和失败,享受努力的过程。

04

最后

短片末尾,出现一行字:

家庭教育是激发潜能的源泉。

孩子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个行为都隐含着一次教育契机,把握得好才能激发孩子潜能。

不论孩子想法是否异想天开,行为是否合乎常理,结果是否不尽人意,父母首先要稳定情绪,不急于用任何方式否定他,善用“空白效应”智慧地“不否定”。让他学会积极思考、努力坚持、善于总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