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百科 > 高中生的教育分析(省教学能手刘琳琳: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研究)

高中生的教育分析(省教学能手刘琳琳: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研究)

更新时间:2022-09-28 21:03:13

刘琳琳,陕西省教学能手,西安市骨干教师,未央区骨干教师,现任教于西安市第六十六中学。

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平均年龄15至17岁正值青春期的高中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千百年来传承成为我们一代代人心中的精神图腾,其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教育内涵的发挥,将切实有助于高中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一.传统文化与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现状分析

国内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重心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涉及思想与法治、文化典籍、思想政治等众多学科领域,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研究主要是在高校或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探索,其主要研究现状总结如下: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支撑,然而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育人功能,还要从广度和深度上继续探索。

(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较少,所占比例较小且存在系统性不强的问题且与心理健康教育分配失衡,衔接不自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上而下由表及里地细细品味和落实,并且深度发掘其中的文化价值,落实到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一)有效丰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高中学生平均年龄在15至17岁,正处于从青春期到成年期过渡的关键阶段,身体发育的日趋成熟和心理发育的未完全成熟之间的失衡,为构建高中学生的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提出了新的挑战。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仍然是一种教育,通过外界的介入对学生需进行干预,而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对自我的修身修心、与外界交流的处理、思想精神的树立、情绪情感的稳定、个人性格和气质的形成。这些方面可以让学生坚守道德标准,富有创造力和幽默细胞,扩宽丰富心理教育教育的内容。

(二)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度

针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保持高中学生持续的、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实现其身体和心理、心理和人格的有机统一,协同发展,从而提高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度。

(三)与时俱进、针对性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有助于构建积极愉快的心理健康康教育氛围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有些思想维度也难免受时代的影响,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此在进行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当代适用的意识形态,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个高中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必需品,而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序列化,需要与时俱进。

而针对性的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是指在传统文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者融合在一起的结合过程中,需要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集中于某一方面的教育。如高中生因为别人不认可而感受挫折丧气时,可以用《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来开展挫折教育,这个开篇体现了儒家从“独善其身”到“兼善天下”的终极关怀:在坚持真理的路上,在生命的路途上,遭遇许多的孤独考验,即使客观条件不允许,即使别人不认可,那么只要这个善值得我们坚持,我们也要向善,不会有一点怫郁生气,因为内心的愉悦可以化解这些挫折。

在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以与时俱进、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加大高中学生对其内涵的理解感悟及实践中的融入,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且还能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得以延伸,从而构建在内心深处构建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对于培养高中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切实增强文化自信,具有深远意义。

三、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一)以班级为载体,以传统文化为基石,积极接纳改善自我

以传统文化为基石,学习传统文化精华中的高尚精神及顽强不屈的精神,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操。以班级为载体,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内化,不再以自我为中心,通过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部品质向传统文化靠拢,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积极接纳自我,改善自我,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1.积极创设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形式,形成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积淀的班级文化,在创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充实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通过黑板报,教室文化墙方式铺陈传统文化德育的外部环境,班级实践活动、主题班会等为组织形式,进而使得学生通过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不断发展提高自己,进而获得心理得健康发展。例如,用《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朝闻道夕死可矣”“温故而知新”;以《诗经》中的“如日之升”“如月之恒”作为班级小组组织形式的名称:孔子曾用“思无邪”来评价诗经,以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来作为班级文化的组成部分,创设出情思纯真,正气日升的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2.适时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倡导“知行合一”,与此相适应,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改善自我,实现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有机统一。例如,可以组织搜集相关传统文化的资料,也可以开展研学活动,在参观历史文化景点时,透过历史看现实,多角度审视自身并加以自我调试教育,开发自身的潜在能力。

(二)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和“第二课堂”实践作用,重视对学生主观世界的培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对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和熔铸,通过“观照自己”、“内调心性”,在纷繁复杂、迷失自我的时代中,找到自我,解决空虚、失落、抑郁的心理问题,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以道德文化和道德标准为主的教育体系,探究自我深层心理方式,展现积极的作用和价值。

1.抓住第一课堂,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主阵地

作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为主阵地,这个课堂既包括学科课堂,又包括主题班会,也涵盖定期举行的系列心理讲座。学科课堂中通过学科知识和学科育人体系的有机融合,落实核心素养,有益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而主题班会以主题话题为导向,以传统文化为中心,将文化指导和课堂有效地结合,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

2.抓住“第二课堂”契机,助力于知行合一

“第二课堂”主要在于课外和校外的实践活动,是第一课堂的延续和深化,在发挥作用上更为灵活和生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能仅靠课堂上的学习,更要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内化。如将民族文化作为心理健康的案例,有助于培植学生坚定不移地做事情的能力;而在传统节日举办的富有文化内涵的仪式活动,如清明祭扫先烈,端午纪念屈原,重阳尊老敬老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及使命感,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中,在日常生活的渗透下,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三)学校、家庭、学生三个维度结合,形成合力,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1.从学校方面,构建渗透中华文化的校园心理环境

校园里可以从内到外,结合现实需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在宣传栏、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等地进行宣传,建立团体心理辅导模式,进行特殊团体辅导和定期辅导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此外,定期举办展示活动,并将这些活动与社团关联起来,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校园文化。

2.充分发挥家校协同育人机制

家庭教育对高中生建立健全积极的心理状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挥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作用有助于构建高中学生健康的人格,积极的心理品质。例如,开展家长学校系列沙龙,增强家长对传统文化和心理学的兴趣的同时,实现家校互通,家校共育,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重视学生个体、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朋辈培养体系

高中学生既面临着从青春期到成年期的身体和心理的蜕变,又面临着高考这一巨大的升学压力。身处其中的学生容易产生敏感,彷徨等常见的心理现象。而高中生对于彼此之间更容易建立先于家人、老师的同辈之间的信任感。因此,朋辈培养体系应运而生。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挑选出一些学习比较积极且乐观积极向上的同学作为骨干力量,开展朋辈培养体系,以点带面,逐渐提升覆盖面,助力于优秀传统文化在同学之间继承和发展。

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同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彰显文化的育人功能,坚定文化自信。

编辑:王波

高中生的教育分析(省教学能手刘琳琳: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