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知识 > 若昂费利佩(同月同日生的王后婆媳:改变英国戏剧,引领下午茶风尚)

若昂费利佩(同月同日生的王后婆媳:改变英国戏剧,引领下午茶风尚)

更新时间:2022-09-24 13:33:30

对于英王查理二世而言,11月25日是他一生中两位重要女人的生日:母亲亨利埃塔—玛利亚(Henrietta Maria)和妻子凯瑟琳(Catherine of Braganza)。这对王后婆媳不仅同月同日生,一生的境遇也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她们生于帝王之家,被作为政治联姻的工具分别嫁给英王查理一世和查理二世父子;她们身在新教国家,却是虔诚的天主教徒,这样的身份让她们深陷政治斗争的漩涡;她们在暮年得以叶落归根,但也在英国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遗产。

若昂费利佩(同月同日生的王后婆媳:改变英国戏剧,引领下午茶风尚)

儿童时代的亨利埃塔—玛利亚(左)与嫁给查理二世之前的凯瑟琳

亨利埃塔—玛利亚和凯瑟琳的父亲分别是法国和葡萄牙两国末代王朝的开国之君,身世显赫。亨利埃塔—玛利亚于1609年11月25日出生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其父纳瓦拉国王亨利于1594年加冕为法兰西国王亨利四世,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宗教战争,开创了法国旧制度时期最后一个王朝——波旁王朝。不过亨利四世在她6个月大时就遇刺身亡,她是在哥哥路易十三、母后玛丽·德·美第奇和权臣黎塞留之间的勾心斗角中长大的。生于1638年11月25日的凯瑟琳比婆婆小29岁。在凯瑟琳2岁的时候,其父布拉干萨公爵若昂被葡萄牙贵族拥立为王,史称“若昂四世”,开始了推翻西班牙长达六十年统治的斗争,并最终建立了布拉干萨王朝,这一王朝一直延续到1910年葡萄牙爆发共和党革命。

若昂费利佩(同月同日生的王后婆媳:改变英国戏剧,引领下午茶风尚)

亨利埃塔—玛利亚(左)与凯瑟琳

王子与公主的政治联姻

生于王室的公主大多难逃政治联姻的命运,亨利埃塔—玛利亚和凯瑟琳也不例外,但到底嫁给哪国王子是个问题。经过一番波折之后,她们都嫁到了宿敌西班牙的敌人——英格兰。

有趣的是,迎娶亨利埃塔—玛利亚的查理一世,一开始中意的是西班牙公主。原来,苏格兰国王詹姆士于1603年入主英格兰之后,开始了野心勃勃的外交政策,试图调停剑拔弩张的新教和天主教,与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天主教国家西班牙结亲,自然是这一宏伟蓝图的一部分。1623年,威尔士亲王查理前往马德里,向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三世之女玛利亚—安娜求婚。怎奈西班牙答应求婚只是避免让英格兰参加三十年战争的缓兵之计,并没有和亲的诚意,还提出了英国停止迫害天主教徒,甚至查理本人改宗天主教等苛刻条件,碰了一鼻子灰的查理只能悻悻回到英国。与西班牙联姻失败后,英国便转向西班牙的对手法国。查理在前往西班牙的途中,曾在巴黎与亨利埃塔—玛利亚有过一面之缘,现在这位年仅15岁的小公主成了英法两国外交的一枚重要棋子。比亨利埃塔—玛利亚大9岁的查理不仅希望通过联姻来补偿与西班牙联姻失败的损失,更想以此来提升自己未来的领袖地位;而法国方面则想要打造英法反西班牙同盟,同时断绝英国对法国雨格诺派新教徒的支持。1625年,詹姆士驾崩,查理也在登基后不久正式迎娶亨利埃塔—玛利亚。查理一世与亨利埃塔—玛利亚的联姻是宠臣白金汉公爵一手促成的,然而查理一世的外交政策反复不定,英国并没有从联姻中获得什么实际好处。

若昂费利佩(同月同日生的王后婆媳:改变英国戏剧,引领下午茶风尚)

1625年,查理一世与亨利埃塔—玛利亚结婚

查理二世与凯瑟琳的联姻则有所不同。葡萄牙本土国小民寡,若昂四世的复国斗争急需其他欧洲国家的支持,他便开始为只有几岁大的凯瑟琳物色夫婿。若昂一度相中查理一世的儿子威尔士亲王查理(即后来的查理二世),但后因查理一世在内战中失败而作罢;法王路易十四曾是最佳人选,却因1659年法国与西班牙媾和而搁浅。1660年查理二世的复辟给葡萄牙带来了新的希望:英格兰在历史上就是葡萄牙的传统盟国,且查理二世基本上继承了克伦威尔反西班牙的外交政策,而葡萄牙庞大的贸易殖民帝国也能为英国的海外扩张提供平台。于是查理二世将身经百战的数千新模范军余部派往葡萄牙助阵,最终于1668年迫使西班牙承认葡萄牙独立,而24岁的凯瑟琳也在1662年带着包括海外殖民地在内的大笔嫁妆嫁到了英国。

若昂费利佩(同月同日生的王后婆媳:改变英国戏剧,引领下午茶风尚)

1662年,查理二世与凯瑟琳结婚

王室婚姻的幸与不幸

在她们出发前往英国之前,两国就已经签订了条约,敲定政治军事合作的内容;而成亲之后,两国关系却远不是一介弱女子能够维持的,17世纪欧洲“翁婿之国”交战屡见不鲜。亨利埃塔—玛利亚嫁到英国后没几年,英法之间就爆发了短暂的战争。所以政治联姻的使命在她们嫁到英国之前就已经基本结束了,但这两位年轻王后的传奇人生才刚刚开始。

初到英国的亨利埃塔—玛利亚人生地不熟,语言也不通,英国人甚至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她——她的名字太过拗口,以至于有人不伦不类地称她为“亨利王后”。她本人也不愿放弃法国的生活习惯,在宫廷中长期只说法语,身边自然是以从娘家带来的侍女随从居多,这也导致她与查理一世的婚姻初期并不幸福。但1628年深受查理宠幸的白金汉公爵遇刺身亡,逐渐摆脱娘家人影响的亨利埃塔—玛利亚不失时机地填补了查理的情感空白,两人很快进入了如胶似漆的蜜月期。1629年,查理即将到西边狩猎,而亨利埃塔—玛利亚要去东边拜访能帮助受孕的温泉,方向不同的两人竟然在中间依依不舍地逗留了许久。查理送给亨利埃塔—玛利亚多处庄园作为礼物,而在1632年查理罹患天花期间,亨利埃塔—玛利亚不惜冒着被传染的危险亲自照料。两人的婚姻也有许多结晶,光是存活下来的子女就有7个:其中查理和詹姆士两兄弟先后继承英国王位;长公主玛丽嫁给荷兰执政威廉二世,其子就是光荣革命后入主英国的威廉三世;幼女亨利埃塔嫁给法国的奥尔良公爵,后代包括法国、西班牙和撒丁尼亚的国王。

若昂费利佩(同月同日生的王后婆媳:改变英国戏剧,引领下午茶风尚)

查理一世和亨利埃塔—玛利亚经常请人为他们画全家福,图中两位儿童分别为后来的查理二世(左)和长公主玛丽

而凯瑟琳在抵达英国后不久就见到了婆婆——已经年过五旬的亨利埃塔—玛利亚。看过《权力的游戏》的朋友或许对瑟曦和玛格丽这对王后婆媳的“撕逼”大戏印象深刻,但亨利埃塔—玛利亚和凯瑟琳的关系却恰恰相反。亨利埃塔—玛利亚一开始就支持英葡联姻,一见到凯瑟琳便与她连连亲吻,语言不通的两人竟然借助翻译相谈甚欢,亨利埃塔—玛利亚甚至在给姐姐的信中写道:“我的王后儿媳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存在,她对我展现了最大的善意,我很高兴见到她与国王相亲相爱。”凯瑟琳婚姻幸福的障碍并不是婆婆,而是这位貌似与她“相亲相爱”的查理二世。高大魁梧、风流倜傥的查理二世在很多方面与他矮小沉闷的父亲相反,包括对婚姻的忠贞和热忱。他在19岁时就有了第一个私生子,婚后更是恶习不改,甚至将自己的情妇安插到凯瑟琳身边作侍女,方便随时召见。查理二世的十几位情妇为他生下多名私生子女,光是他承认的就有15个。在葡萄牙就幻想着“与英俊的王子过上幸福生活”的凯瑟琳自然失望透顶,历经三次流产的她始终没有一儿半女,只能用花园散步、聚会和旅游来派遣忧郁的心情。即便如此,她仍一如既往地衷心爱着查理,所以有人说查理二世这个“渣男”得到了模范丈夫才有的回报。或许正是因为凯瑟琳高尚的品格,查理二世虽然没有真心爱过她,却对她敬重有加,始终心怀愧疚。1685年,弥留之际的查理二世召见凯瑟琳,凯瑟琳因故不能觐见,但还是托人传话说:“我一生如有冒犯陛下之处,还请陛下原谅”。查理二世听罢感慨:“可怜的女人!她还请我原谅?我全身心都在求她原谅!”

若昂费利佩(同月同日生的王后婆媳:改变英国戏剧,引领下午茶风尚)

查理二世情妇成群,图中四位顺时针依次为朴茨茅斯女公爵、芭芭拉·帕尔默和两位女演员莫尔·戴维斯与尼尔·格温

天主教王后的“教皇党阴谋”

亨利埃塔—玛利亚和凯瑟琳的婚姻不管幸福与否,作为嫁到新教国家的天主教公主,都必将身处政治、宗教斗争的风口浪尖。17世纪的英国仍对天主教徒施加各种限制甚至迫害,而这两位王后恰好又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她们无法参加国教的礼拜,因此都没有被正式加冕为王后,但联姻条约都规定两位王后可以在自己的宫廷内设立天主教礼拜堂,也有告解神父随行。

英格兰刚刚经历了“无敌舰队”和“火药阴谋”,当时的民众普遍相信国内外的天主教徒处心积虑地要让英格兰回到罗马教廷的统治之下。笃信“君权神授”的查理一世与议会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朝野上下反对他的人便抓住亨利埃塔—玛利亚的宗教信仰大做文章,称王后居住的萨默塞特宫是所谓“教皇党阴谋”的司令部,宫中有耶稣会士出谋划策,而亨利埃塔—玛利亚则操纵查理一世,企图在政治上建立专制统治,在宗教上复辟天主教。其实亨利埃塔—玛利亚不过是支持、维护丈夫的权威,放松对天主教徒的迫害仅是她的次要目标,“复辟天主教”更是少数天主教狂热分子的一厢情愿而已。在查理一世与议会爆发内战之后,亨利埃塔—玛利亚于1642年以带长公主玛丽去荷兰联姻的名义,到欧洲大陆为丈夫的事业奔走。她用自己的珠宝首饰作抵押,借到了超过10万英镑的贷款和大量武器弹药用以资助王军。她一年后回到英国,与查理在陪都牛津团聚,但由于担心议会军攻陷牛津,身怀六甲的亨利埃塔—玛利亚不得不于1644年带着儿女流亡法国。她这一走与丈夫竟成永别:1649年2月9日,查理一世被议会判决处死的消息传到了她的耳中,悲恸万分的亨利埃塔—玛利亚终日默坐,不发一语。

若昂费利佩(同月同日生的王后婆媳:改变英国戏剧,引领下午茶风尚)

伦敦的萨默塞特宫南靠泰晤士河,在17世纪是英国王后的主要住所

凯瑟琳与查理二世的关系远不如公婆亲密,娘家也没什么势力,干政更是无从谈起。即便如此,作为天主教徒的凯瑟琳也没逃脱“教皇党阴谋”的指控。1678年,一个名叫泰特斯·奥茨的无赖声称他发现“教皇党徒”企图谋杀查理二世,拥立已经改宗天主教的王弟詹姆士,并引外国军队入侵英国。这一“阴谋”纯属子虚乌有,却引发了1679年到1681年的“排斥法案危机”,将英国再次带到了内战的边缘。这场政治风波虽然旨在阻止詹姆士继承王位,却将矛头直至凯瑟琳。她所居住的萨默塞特宫再次被描绘成“教皇党徒”的大本营:奥茨声称凯瑟琳及其私人医生打算给查理二世下毒;参与调查“教皇党阴谋”的伦敦官员戈弗雷爵士后来神秘遇害,凯瑟琳的一名仆人被当作嫌疑人投进了监狱。有人建议查理二世干脆与不能生育的凯瑟琳离婚另娶,但他在这种大是大非面前没有“一渣到底”,坚决回绝了这一提议,也算是给凯瑟琳留了一点夫妻情面。这场危机以查理二世的胜利告终,但凯瑟琳的遭遇也充分表明,只要有天主教徒在宫中,不管她是高调活跃还是不问政事,都会扣动英国教派政治的敏感神经。后来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规定天主教徒的配偶不得继承王位,这一条文直到2013年才被修改。

若昂费利佩(同月同日生的王后婆媳:改变英国戏剧,引领下午茶风尚)

凯瑟琳的仆人被控谋杀戈弗雷爵士

“文青”与“吃货”

近代早期的王室联姻是欧洲各国间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亨利埃塔—玛利亚和凯瑟琳都称得上“文艺女青年”,让出身偏远苏格兰的斯图亚特王室在文化方面上了一个层次。亨利埃塔—玛利亚最喜爱的是戏剧,与喜欢绘画的查理一世一动一静,相得益彰。她和查理一世会在对方生日时安排自己赞助的戏班表演助兴。1633年,亨利埃塔—玛利亚更亲自“玩票”,与侍女们一起给查理一世表演长达7、8个小时的假面剧《牧羊人的天堂》(The Shepheard’s Paradise),讴歌两人柏拉图式的爱情,秀了一把恩爱。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英国的戏剧舞台以男演员为主,但经过亨利埃塔—玛利亚的推动,人们逐渐接受了女性演戏的做法,在17世纪下半叶涌现出一批著名女演员。

若昂费利佩(同月同日生的王后婆媳:改变英国戏剧,引领下午茶风尚)

宫廷设计师为亨利埃塔—玛利亚设计戏服的草图

凯瑟琳的爱好则是音乐。她的父亲若昂四世是骨灰级音乐发烧友,有乐曲和音乐理论著作传世。凯瑟琳给自己的宫廷礼拜堂带来了一些葡萄牙乐师,在她礼拜时弹奏演唱。或许是因为风格的缘故,英国人并不喜欢葡萄牙音乐家,而凯瑟琳也不接受指派的英国和法国音乐家。直到1666年,凯瑟琳从意大利引进了一批技艺精湛的音乐家,英国人才被她的音乐团队征服。海军部官员、著名日记作者塞缪尔·皮普斯是凯瑟琳礼拜堂的常客,他最初觉得王后乐师的乐器演奏很不错,但唱歌声音又粗又硬,不敢恭维;但后来他在日记中写道:“这些音乐在我看来是最好的,比我们英国任何音乐都好。”凯瑟琳出游时都会带上自己的乐师,但也接受当地音乐家的献艺,1666年新年,凯瑟琳造访牛津大学,音乐学教授爱德华·洛组织大学乐团表演,不仅得到了一笔打赏,还从随行的凯瑟琳乐师那里抄走了不少外国乐谱。

若昂费利佩(同月同日生的王后婆媳:改变英国戏剧,引领下午茶风尚)

2016年葡萄牙发行的5欧元硬币,正面为凯瑟琳的头像,背面为一杯下午茶

今天,欧洲大陆的人往往对英国简单粗糙的食物不敢恭维,英国人自己也偏爱域外饮食,高档的法餐和相对亲民的葡萄牙—非洲风味烧鸡品牌“Nandos”都在英国颇受欢迎,在17世纪也是如此。两位从小锦衣玉食的王后自然对吃喝很是讲究。亨利埃塔—玛利亚将自己的法国厨师带到了英国。17世纪中叶,英国境内流传这一本无名氏所作的《王后橱柜揭秘》(The Queen’s Closet Opened),包括几十种亨利埃塔—玛利亚甜点和菜肴的制作方法。她的管家凯尔内姆·迪格比爵士后来也出版了英国著名的菜谱《橱柜揭秘》(The Closet Opened),详细记录了他为亨利埃塔—玛利亚制作的淡蜜酒、葡式肉汤、大麦奶油浓汤、羊肉杂烩、果酱等“御膳”。

凯瑟琳对英国大众餐饮的影响更大。共和时期的英国基本上中断了与欧洲各国王室的往来,所以英国人对这位异国公主的举手投足尤其是饮食都很感兴趣。就连她吃饭的时候都会有民众前来围观,对她用的餐叉感到惊奇不已。凯瑟琳刚到英国就向左右要一杯茶喝。茶叶在之前就传到了英国,但都是从中国经荷兰间接进口的,数量稀少且价格高昂,还没有普及开来。侍从们忙活了一圈都没有找到,只好给她一杯麦酒代替。但英葡联姻使英国获得了在葡属直接贸易的特权,英国获得了稳定的茶叶来源,贵妇们也纷纷效仿凯瑟琳喝下午茶的习惯,英国人逐渐成为酷爱饮茶的民族。除了下午茶,英国的绅士小姐们晚饭后还要来一杯葡萄酒。因为气候的缘故,英国本土基本不产葡萄酒,过去常常是从法国进口波尔多葡萄酒,但由于英法常年交战,葡萄酒贸易也时断时续。在凯瑟琳的支持下,葡萄牙与英国于1703年签订商约,使葡萄牙的葡萄酒能以较低关税进入英国,英国人的餐桌上从此就少不了一瓶波尔图葡萄酒了。

叶落归根

亨利埃塔—玛利亚和凯瑟琳在晚年都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亨利埃塔—玛利亚在1660年儿子查理二世复辟后回到英国,但她发现英国已经不是她的容身之地了。复辟是内战双方妥协的结果,因此在审判了一小撮“弑君者”之后,人们希望尽快将这二十年的内战及军事统治的惨痛历史忘却,而亨利埃塔—玛利亚正是这段历史的活见证,有她在不利于国家向前看。亨利埃塔—玛利亚对英国也没什么眷恋:夫君早已作古,儿子在流亡时期就在荷兰海牙另立流亡小朝廷,将她架空,而英国湿冷的气候也让她饱受支气管炎的折磨,于是她在1665年回到法国安度晚年。亨利埃塔—玛利亚在4年后去世,享年60岁,与法国历代国王一起被安葬圣但尼教堂中。

若昂费利佩(同月同日生的王后婆媳:改变英国戏剧,引领下午茶风尚)

为查理一世服丧的亨利埃塔—玛利亚

凯瑟琳在查理二世去世后就想返回葡萄牙。无论是同为天主教徒的小叔詹姆士二世,还是光荣革命后上台的外甥威廉三世,都对她很是客气,但安排凯瑟琳回国对他们来说都不是头等要事,所以一拖再拖。凯瑟琳好说歹说,终于在1692年让威廉派船将她送到低地国家,然后自己经法国回到葡萄牙,受到了故乡民众的热烈欢迎。凯瑟琳在英国长达三十年的生活远远算不上美好,她的英语也一直说不利索,但却对英国很有感情,她的穿衣打扮坚持走袒露双肩的“英伦范”,为此还和弟弟佩德罗二世闹了不少别扭;她后来还代替体弱多病的弟弟摄政监国,力主葡萄牙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抛弃法国,站到了英国一边。1705年的最后一天,时年67岁的凯瑟琳病逝,被安葬在里斯本圣文森特修道院的布拉干萨家族陵墓中。

这对王后婆媳在今天英国民众中的知名度可能比不上亨利八世的六任妻子,但她们都在英帝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1632年,一批英格兰天主教徒在弗吉尼亚以北开拓了一块业主殖民地,由于查理一世常常称呼亨利埃塔—玛利亚为“玛丽”,所以他就将这块殖民地命名为“马里兰”(Maryland),这便是今天美国的马里兰州,与以查理一世命名的南北卡罗莱纳隔着弗吉尼亚遥相呼应。

1683年,纽约殖民地新设11个县,其中分别以查理二世和凯瑟琳命名的“国王县”和“王后县”毗邻而立,即今天纽约市的布鲁克林区和皇后区(Queens)。1983年,为了纪念皇后区成立三百周年,一些葡裔美国人计划在那里竖立一座10米高的凯瑟琳像,但因葡萄牙当年是主要的黑奴贩卖国,计划遭到当地占多数的非裔社区反对而流产。不过,凯瑟琳最大的遗产是她带来的嫁妆之一——印度的孟买。这块原葡属殖民地在1662年割让给英国后不久,就被租给英国东印度公司作为总部。英国从这里开始,逐渐将整个印度变成“帝国皇冠上的明珠”,而今天孟买也是印度最繁荣的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