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百科 > 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死亡(《最好的告别》—读懂了死亡,才能活得更坦然)

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死亡(《最好的告别》—读懂了死亡,才能活得更坦然)

更新时间:2022-09-24 10:26:22

今晚陪大家‬读一本关于死亡的著作《最好的告别》,一起来讨论我们该如何面对衰老与死亡。


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死亡(《最好的告别》—读懂了死亡,才能活得更坦然)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假如父母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而我们自己又无法兼顾好工作和父母,那会送他们去养老院吗?如果亲人得了不治之症,我们是选择让他们在医院浑身插满管子忍着剧痛活着,还是愿意放弃治疗,让他们体面而有尊严地离开呢?


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死亡(《最好的告别》—读懂了死亡,才能活得更坦然)

今天和大家介绍的这本书《最好的告别》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最好的告别》这本书作者是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外科学教白宫历史上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阿图·葛文德。


阿图作为一名医生,他清楚地知道,无论医术如何进步和创新,医改政策如何完善,都无法改变人类衰老和死亡的结局。


《最好的告别》这本书,是一本让人直面衰老和死亡的人生“指南书”,作者结合自己在医学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各种案例,教会我们如何做好迎接衰老和死亡的准备。


书的前五章,写的是关于衰老和养老的问题。


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死亡(《最好的告别》—读懂了死亡,才能活得更坦然)

随着人类的平均寿命从60岁增加到80岁,我们一生当中有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老年的状态下度过的。而衰老意味着一系列机能的丧失。到了60岁以后,人们一般已经失去了三分之一的牙齿,视网膜所接收的光线,也只是20岁时候的三分之一。


从50岁开始,骨头的骨密度也以每年百分一的速度在流失。最严重的问题是我们的大脑会开始逐渐萎缩。40岁之后,大脑处理速度也在逐年下降,直到85岁,将近有一半的人,都会患有医学上所定义的老年痴呆。


在美国,老人一般是不和子女一起生活的,所以社区的工作人员,会定期对老人进行八大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估。包括自行购物、洗衣服、做饭、清理房间、打电话、服药、独立旅游、处理财务,如果不能完成其中任何一项,就会被认为缺乏安全的独立生活能力。


此时,老人就会被要求住进养老社区或者养老院。在社区养老院中,老人还是比较舒适的,因为可以居住独立的房间,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节奏,并且每天会有人上门提供辅助服务,例如做家务,提供三餐,以及个人护理。



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死亡(《最好的告别》—读懂了死亡,才能活得更坦然)

但是费用比较昂贵,入住门槛比较高,普通的老百姓根本住不起。



而养老院的费用就相对低了很多,但是,这也意味着老人要失去自己的生活方式。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自己妻子的外祖母入住养老院的体验。老人觉得她丧失了自己的隐私和控制力。



比如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叫她起床就要起床,叫她吃饭的时候就要吃饭,安排她洗澡就要去洗澡。外祖母有好几个室友,但是室友不停地换,机构从来没有征求过她的意见。她总说感觉自己像个犯人,只是因为自己老了,就要被送进监狱。



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死亡(《最好的告别》—读懂了死亡,才能活得更坦然)

书中还记录了老人和小零食的故事。有些老人在养老院会违规偷吃一些零食,像含糖的小饼干,有的养老院发现老人偷吃以后,会将老人锁在医用躺椅上,或者用精神药物对老人进行控制。而比较好的养老院会悄悄拿走被藏起来的小零食。但是,却从来没有人愿意和老人聊一聊,这些东西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也没有人去了解老人想要的生活是什么。



对于养老院来说,首要任务就是保障老人的安全,然而对于老人来说,仅保障安全是远远不够的。作者说,孤独感、无助感和厌倦感才是困扰老人的三大绝症。


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死亡(《最好的告别》—读懂了死亡,才能活得更坦然)


美国曾经有一家养老院,试验性地开辟了一个花园和一个菜园,并饲养了一些小动物。老人的孩子和孙子可以经常来到养老院陪伴老人在花园玩耍。就是这样的一项举动,直接让养老院的药物使用量降低了百分之三十八,老人的死亡率也降低了百分之十五。



最后作者总结出,关于养老,应该是允许老人过自己选择的生活,而不

是以安全的名义,限制他们的选择。


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死亡(《最好的告别》—读懂了死亡,才能活得更坦然)


在书中的第二部分,作者讨论了关于死亡的话题。



作者讲述了一个名叫约瑟夫的病人的故事。60岁的约瑟夫是一名癌症晚期的患者,恶性肿瘤已经转移到了脊柱。



此时的他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以管理疼痛和维持生活的缓和医疗法,另一种是通过手术切除肿瘤,阻止脊柱被进一步损害,但是他很有可能会在手术中死去,并且手术根本无法治愈他。



但是约瑟夫坚持要手术,而约瑟夫的儿子却说,几年前父亲就说,绝不能接受全身插满管子,带着呼吸机而离开这样的状况。然而现在,父亲居然如此坚定要采取一切措施来维持生命。最后不幸的是,约瑟夫死于术后并发症和器官衰竭。



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死亡(《最好的告别》—读懂了死亡,才能活得更坦然)

作者说直到今天,他依然对约瑟夫的事情耿耿于怀。不是因为约瑟夫做了错误的选择,而是当时所有的医生都不肯诚实地告诉约瑟夫,对于他的选择意味着什么。



医生并不是神,有时候拼尽全力,也无法治愈一些疾病,无法干预生命的自然法则。作为医生,需要接受人类的必死性,并不是说医生什么都不做,任由病人等死,而是说在医疗手段上要有所调整,不要把延长生命的时间作为治疗目标,从而牺牲了病人当下的生活质量。



管理病人的疼痛,帮助病人了解自己的真实情况,尽可能让病人在最后的时间做他们想做的、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医生应该要协助病人做出最好的选择。



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死亡(《最好的告别》—读懂了死亡,才能活得更坦然)

当我们老了,尝试平和与优雅的去面对衰老和死亡,放松抵抗和焦虑的情绪。在生命的最后时光,我们可以做到从容不迫地去和这个世界告别。衰老和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最后一课,思考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死亡(《最好的告别》—读懂了死亡,才能活得更坦然)

最后和大家分享书中的自序——一介凡夫,也许医生都想错了



本书讨论死亡的现代经验:作为会老、会死的高级动物是怎么为自己的生命画上句号的?医学如何改变了死亡体验却又无法改变死亡的牌局?我们关于生命有限性的观念产生了怎样的迷茫?我做了10年的外科医生,如今也人到中年,我发现不论是我还是我的病人,都觉得当前的状态难以忍受。但我也困惑,答案应该是什么,甚至是否可能有任何充分的答案,这些都还不清楚。然而,作家和科学家的双重体验让我相信,只要揭开面纱,抵近观察,就可以把这团“乱麻”厘清。



无须同临终老人或处于生命末期的患者相处太长时间,你就可以本能地意识到,医学经常辜负其本应帮助的人们。我们把生命的余日交给治疗,结果为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好处,让这些治疗搅乱了我们的头脑、削弱了我们的身体;我们在各种机构,比如疗养院和监护室,度过最后的时光,刻板的、无形的惯例使我们同生活中真正要紧的东西相隔绝。我们一直犹犹豫豫,不肯诚实地面对衰老和垂死的窘境,本应获得的安宁缓和医疗与许多人擦肩而过,过度的技术干预反而增加了对逝者和亲属的伤害,剥夺了他们最需要的临终关怀。人们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此,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



抚旧追新,无限感慨中我决计写下这本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死亡可能是一个敏感而忌讳的话题。作为医生,我深知生命是一条单行线,一步一步走向衰弱和死亡,生老病死的进程不可逆;但对于大众来说,有人会感到惊骇。无论怎样小心翼翼地措词,仍有很多人觉得这个话题太残酷,可能会让人们联想到这个社会准备舍弃病人和老人。其实,恰恰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拒绝接受生命周期的限定性,以及衰老与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我们的末期病人和老人才会成为无效治疗和精神照顾缺失的牺牲品。好在我们的社会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待解的问题,我们正在为生命的末期关怀开辟安宁缓和医疗(临终关怀)的新路径。到那一天,生的愉悦与死的坦然都将成为生命圆满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