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头条 > 残疾奥运运动员(天生残疾,6次夺冠,“中国飞人”幕后推手藏不住了)

残疾奥运运动员(天生残疾,6次夺冠,“中国飞人”幕后推手藏不住了)

更新时间:2022-09-23 14:01:10

残疾奥运运动员(天生残疾,6次夺冠,“中国飞人”幕后推手藏不住了)

陪伴孩子一生的习惯、品格、能力,是在母亲的影响和教导下一步步形成的。

而这些,往往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命运。

作者 | 可乐妈

教育学领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提问:

“如果一个家庭有一双儿女,但只有一笔教育经费,父母应该投给谁?”

教育学家们给出的答案是——

给女孩。

因为教育一个男孩,只是教育了一个个体,而教育了一个女孩,就等于教育了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

家庭中,母亲的行为举止、格局认知都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并最终决定孩子以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电影,名叫《妈妈的神奇小子》。

这部电影是以曾参加4过届残奥会,获得6金3银3铜的运动员苏桦伟为原型,讲述了他是如何在妈妈的影响下,从一个无法正常行走的脑痉挛患者,到打破男子100米和200米跑T36级残疾人世界纪录的保持者。

诗人乔治·赫伯特曾说:

“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

母亲这个角色,对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她不仅开启了孩子生命的新篇章,更用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残疾奥运运动员(天生残疾,6次夺冠,“中国飞人”幕后推手藏不住了)

1981年,苏桦伟出生于香港一户普通人家,出生没多久就被确诊为脑痉挛。

后来,医生对苏妈妈说:

由于脑痉挛,这孩子日后的肌肉张力和控制能力都注定要比正常孩子差。

因此,他以后能行走的机会也很小了。

更雪上加霜的是,因为脑损伤,小伟的听力也只剩下一两成了。

但,苏妈妈却不愿轻易低头。

有一次,她背着无法行走的儿子去买汽水。

老板看苏妈妈一只手扶着儿子,一只手费力地摸索着口袋的样子,心生不忍,便轻声说:

“不用啦,我请他喝。”

谁知苏妈妈却脸色一变:

“为什么只请我儿子喝,不请他们(其他孩子)喝?”

残疾奥运运动员(天生残疾,6次夺冠,“中国飞人”幕后推手藏不住了)

说完,她将硬币塞在老板手中,背着儿子离开了。

在苏妈妈看来,儿子是她十月怀胎生下的,与别的孩子相比没有什么不同,她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愿别人用别样的目光看待他。

这是一个母亲的执拗,更是一个母亲的坚强。

因此,她总是对儿子说:

“出生输不代表一生输。”


“既然所有人都当你不是普通人,那你就做一个不普通的人。”


“你走得比别人慢,但你跑得比别人快。”

正因妈妈的言传身教,儿子也学会了不认输。

这个患有先天性痉挛及弱听,连走路、说话都困难的孩子,硬是咬着牙,不停地练习,不停地比赛,一次次创造奇迹。

他说:

“我知道我起步慢,但这就是我为什么要继续去冲,继续去追的原因。


跟我的命一样,我就是要从后面追上来!

残疾奥运运动员(天生残疾,6次夺冠,“中国飞人”幕后推手藏不住了)

妈妈对待人生的态度,铺就了孩子性格塑造的土壤。

自强、独立、乐观的妈妈,才能培养出坚韧、阳光、自信的孩子。

人生如逆旅。

当父母无法继续陪伴孩子时,唯一能保护他走得更远,走得更久的,或许只有性格中的那一缕暖色。

残疾奥运运动员(天生残疾,6次夺冠,“中国飞人”幕后推手藏不住了)

俗话说,慈母多败儿。

为人父母的本能就是为孩子铺一条顺遂的道路。

可到头来,当初替孩子走过的路,却都成了坑。

苏妈妈一早就知道,身体残缺的儿子将来要走的,注定是一条无比艰难的道路。

因此,她总是显得格外狠心。

为了逼儿子站起来,她将儿子放在正在运行的传送带上。

残疾奥运运动员(天生残疾,6次夺冠,“中国飞人”幕后推手藏不住了)

可直到最后一秒,儿子还是没能站起来。

绝望的妈妈只能关掉开关,趴在桌子上失声痛哭起来。

可这时,儿子却扶着栏杆,颤颤巍巍地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残疾奥运运动员(天生残疾,6次夺冠,“中国飞人”幕后推手藏不住了)

之后,她又开始逼孩子走路。

哪怕被路人说“你儿子都哭了你还逼他,还是不是人,是不是虐待儿童”时,妈妈也从未心软。

一次偶然的机会,妈妈发现:

平日里走起路摇摇晃晃的儿子,奔跑的时候竟比谁都快。

于是,她决定将儿子送入田径队。

可运动员的生活,远比想象中更加艰苦。

从未经受过训练的儿子,才跑了三圈就已经气喘吁吁,一步也迈不动了。

残疾奥运运动员(天生残疾,6次夺冠,“中国飞人”幕后推手藏不住了)

妈妈见状,本能地冲上前,给儿子递水。

结果,却被教练训斥道:

“想休息就回家休息去。


苏妈,你把儿子给我教,就麻烦你放手,你以后不要再过来了。”

就这样,妈妈果真没有再踏入训练场一步。

而是选择默默守在操场以外,注视着儿子向前冲刺的身影。

因为平衡不好,影响了转弯的速度,儿子怎么跑都跑不进15秒以内。

半夜,儿子蹲在厕所小声抽泣:

“我想……我想跑得快点,我已经很努力了。”

看着一向坚强的儿子流露出脆弱的一面,妈妈心如刀割,但还是含着泪告诉儿子:

“用力哭不如用力跑。”

并和儿子一起晨跑,向他承诺道“妈妈陪你冲过15秒”。

残疾奥运运动员(天生残疾,6次夺冠,“中国飞人”幕后推手藏不住了)

就这样,到了参加亚特兰大残奥会的日子。

一开始,香港队被人甩在身后。

直到最后一棒,队友将接力棒交给他,他立刻飞奔出去。

大步向前,赶超数人。

50米、20米、10米……

1996年,在苏桦伟的努力下,香港队首次夺得了此项比赛的冠军,也让全世界认识了“苏桦伟”这个名字。

残疾奥运运动员(天生残疾,6次夺冠,“中国飞人”幕后推手藏不住了)

从这一刻起,苏桦伟的人生将因田径而不同。

残疾奥运运动员(天生残疾,6次夺冠,“中国飞人”幕后推手藏不住了)

然而,对运动员而言,一刹那的闪耀从来不等于永恒。

同样是奥运冠军。

相比健全的运动员而言,残疾运动员受到的关注总是非常有限。

哪怕是曾经获得6金3银3铜好成绩的苏桦伟,他的生活也依旧很拮据,甚至还一度想要放弃赛场。

一次意外,让爸爸住进了医院。

妈妈只能一个人打四份工,勉强维持着生计。

并让还在读高中的弟弟,放学后不要再去足球班,而是去医院照顾爸爸。

看到家人这么辛苦,苏桦伟动摇了。

他决定不再参加训练,而是去送快递,补贴家用。

面对昔日的教练,苏桦伟苦笑着逞强:

“政府每个月的补贴,才3000块,而我去送快递,每个月可以赚七八千。”

可妈妈不愿意看着儿子眼里的光,一点点熄灭。

最终,妈妈决定无论如何也要让儿子继续跑,并想办法让苏桦伟参加了2008年的北京残奥会。

一开始,苏桦伟却连连失利:

第一场,第三名;

第二场,第六名。

很多人摇头,认为以苏桦伟现在的成绩,已经很难翻盘了。

然而,最后一场比赛开始前,当他望向观众席上,妈妈小小的身影时,他耳畔浮现起了妈妈曾无数次对他说过的话:

“妈妈在终点看着你呢。”


“有神奇小子,才会有神奇的妈妈。”

伴随着一声枪响,苏桦伟像箭一样冲了出去,感受着风吹过脸颊,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抵达了终点。

残疾奥运运动员(天生残疾,6次夺冠,“中国飞人”幕后推手藏不住了)

一出生,残缺的身体就给苏桦伟设置了重重障碍。

但妈妈的爱和支持,却让他一点点圆满了自己的人生。

残疾奥运运动员(天生残疾,6次夺冠,“中国飞人”幕后推手藏不住了)

苏桦伟,被誉为中国版阿甘,也是“中国飞人”苏炳添心中的“苏神”。

他的精神,激励了无数眼里含着泪,却依旧在努力奔跑的人。

而在苏妈妈的身上,我更是看到了为人母亲,要时刻谨记的三个道理:

1. 母亲的人生态度,决定了孩子性格的雏形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那些自信、乐观的孩子都出自于什么样的家庭?

下面的高赞答案这样写道:

一个家庭,哪怕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正直、勤劳、善良、乐观的母亲,这样的家庭就是心灵成长的圣殿和源泉。

一个温和、宽厚、乐观的母亲,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作家莫言在散文《母亲》中这样写道:

“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但母亲的乐观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


这是一个母亲对她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

正是母亲积极、阳光的人生态度,让莫言养成了坚韧、善良、乐观的性格。

无独有偶。

从小到大,苏桦伟都很少见到妈妈怨天尤人。

相反,妈妈总是在孩子面前展露出热爱生活的一面。

即便生活艰苦,妈妈的背也总是挺得笔直;迎接比赛归来的儿子时,她总是不忘在嘴唇上涂一抹亮色的口红。

在妈妈的影响下,苏桦伟也总是笑着。

哪怕肌肉萎缩,哪怕听力不佳,他都始终相信:

自己可以用“苏桦伟”的方式从后面赶超上来,将上天给他的一手烂牌打出一个王炸。

2. 每一个独立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个“狠角色”的妈妈

苏桦伟的故事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莫过于妈妈破釜沉舟,将他放在传送带上的那一刻。

母爱如水,但同时,妈妈也无比清醒地知道:

孩子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只能一个人走,谁也无法替代。

养孩子不容易。

想要养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孩子,更是难上加难。

特别是天生心软的母亲,看着孩子流泪、受苦,总是忍不住想要替他铺路,代他受苦。

然而,一如董明珠所说:

“父母终会退出孩子的生活,那些没有受苦便得到的天,总有一天要还回去。”

被父母娇惯长大的孩子,早已失去了独立生存的能力。

狠心让孩子吃苦的父母,才能让孩子拥有独立的资本。

3. 妈妈的嘴,就是孩子最好的风水

心理学上,有一种“内化现象”。

指的是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相信父母对自己的负面评价。

并将这些极其糟糕的评价,转化成对自己的消极认知,并活在自我羞辱的阴影里,很多年都走不出来。

与之相反的,如果父母从不给孩子贴标签,而是用爱和鼓励浇灌着孩子的成长。

那么孩子终有一日,会成为令父母骄傲的模样。

正如苏妈妈一样,一遍遍告诉孩子:

“你是个神奇小子。”


“你跑得比火车还快。”


“我以你为荣。”

孩子也会感受到相信的力量,并不断调试自己的方向,变成更加强大,更加丰盈的自己。

宋庆龄曾说:

“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

母亲就是一个家庭的灵魂,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守护神,和人生路上遇见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贵人。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