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知识 > 为什么模仿cba球队(看着越来越陌生的NBA,CBA真的不能继续“山寨”了)

为什么模仿cba球队(看着越来越陌生的NBA,CBA真的不能继续“山寨”了)

更新时间:2022-08-31 05:53:32

为什么模仿cba球队(看着越来越陌生的NBA,CBA真的不能继续“山寨”了)

保罗助太阳拿到赛点。

27日上午,太阳以84比80险胜快船之后,在本赛季NBA季后赛的西部决赛中取得3比1的领先。尽管快船习惯了先输两场再反败为胜,但此次1比3落后且缺少莱昂纳德的快船,看上去很难再次绝地重生。

现在说快船已经彻底失败当然为时过早,但一个必须要承认的事实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距离中国球迷已经越来越远的NBA,也变得越来越陌生。而对于在各个方面都在努力模仿NBA的CBA而言,他们也许真的到了一个抉择的时刻:是继续模仿NBA,还是退而求其次?

关于NBA与中国球迷越来越远,的确没有太多可说的,但关于NBA变得越来越陌生,却是有不少可说的内容。还是从太阳险胜快船拿到赛点的比赛说起,这场比赛两队共计拿到164分,是本赛季NBA季后赛至今单场比赛的最低总得分——之前是雄鹿86比83险胜篮网的169分。

而类似的得分超低的比赛,在本赛季的NBA季后赛舞台的确并不多见。截至本场比赛结束,本赛季出战NBA季后赛的球队,场均得分达到惊人的110.3分。要知道的是,仅仅在骑士4比3逆转勇士夺冠的2015-2016赛季,所有出战季后赛球队的场均得分,才不过是99.8分。

季后赛拼防守!这仿佛已经成为NBA季后赛的“铁律”,因此,本赛季各支球队在季后赛疯狂得分的局面,显然就成为令NBA变得有些陌生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模仿cba球队(看着越来越陌生的NBA,CBA真的不能继续“山寨”了)

掘金和开拓者曾经联手砍下287分。

说到本赛季的NBA季后赛不拼防守,最极端或者最典型的例子,无疑是掘金经过两个加时赛以147比140狂胜开拓者的比赛。这场比赛,两支球队共计砍下287分,这也是NBA季后赛历史上的单场第二高总得分——仅次于1992年开拓者经过两个加时赛153比151击败太阳的比赛。

为什么模仿cba球队(看着越来越陌生的NBA,CBA真的不能继续“山寨”了)

杜兰特未能带领篮网继续前行。

还值得一说的是,不仅各支球队疯狂砍分,本赛季的NBA季后赛舞台上,砍下高分的球员也同样比比皆是。截至目前,算上狂砍55分的利拉德在内,本赛季共计7名球员、8次在季后赛单场砍下46 以上的得分,在历年NBA季后赛的比赛中,从未有任何一个赛季能够出现这么多的单场46 。

球队高得分、球员高得分,这样的NBA季后赛的确会让人血脉贲张,但冷静下来后却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对于如今的CBA联赛而言,本赛季NBA季后赛这种“双高”的“大好形势”,也许真的不是CBA想学就能学到的。原因很简单,CBA缺少实现“双高”的基础。

先从球队的角度看。本赛季CBA季后赛的赛场上,各支球队的场均得分为104.1分,远低于NBA季后赛至今的场均数据,还值得一说的是,如果CBA联赛也不计后果地全力进攻,那恐怕才更像是一场灾难。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CBA缺少真正的顶级球员。举一个最为简单的例子,在雄鹿经过加时赛115比111淘汰篮网的比赛中,所有人都被杜兰特如同“孤胆英雄”般的表现所震撼,但震撼过后,所有人也许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如此疯狂的杜兰特,真的是如今CBA联赛所不可能出现的——何况他还未能带领篮网继续前行。

为什么模仿cba球队(看着越来越陌生的NBA,CBA真的不能继续“山寨”了)

吴前在本赛季季后赛拿下本土球员最高的36分。

在本赛季CBA季后赛的赛场上,仅有广州男篮的摩尔曾经有过单场55分、匹敌利拉德的表现,而在所有本土球员中,吴前的36分就已经是所有本土球员的极致,因此,指望吴前“化身杜兰特”不现实,其他球员“化身杜兰特”同样不现实——更别提“化身利拉德”了。

一直傲慢且独孤求败的NBA联赛,当然不会因为自己变得与以往不同而产生太多担忧,因为他们毕竟拥有着海量的球星数量。就以本赛季为例,尽管詹姆斯、杜兰特以及东契奇等球星黯然退出,但“字母哥”、布克、保罗、保罗·乔治甚至特雷·杨毕竟还在继续战斗,NBA不需要担心因为太多的冷门,而使得比赛缺少关注度。

而对于如今的CBA而言,如果今年不是广东和辽宁会师总决赛,本赛季总决赛的关注度,恐怕会下跌到一个令人无奈的程度。

从这个角度看,CBA联赛也许真的不能继续学习、模仿或者“山寨”NBA!另外一个支持这一观点的事实,也许是相比于NBA的风格和特点,欧洲篮球也许更利于中国男篮在国际赛场上取得好成绩,因为欧洲篮球不会刻意突出某位巨星而牺牲球队整体,这恰好能够规避CBA缺少超级球星的短板。

这么多年养成的习惯,改变起来当然不会太容易,可一个根本的事实是,继续这样学下去,也许顶多学到NBA的皮毛——甚至是经纪人不计后果压榨球员价值的“糟粕”。